也就是在這個階段,1992年開始大規模增發貨幣,1993年開始出現投資過熱,1994年出現24.1%的CPI。
我把1992年叫做貨幣元年,就是中國的人民幣終于成為貨幣了,以前人民幣不是貨幣,它是票證的一個輔助,是計量符號,連一般商品交換的中介都不是。
什么時候有銀行呢?1998年推進金融改革,用了三年的時間,到2001年中國才真正有了商業化、市場化的銀行,到2008年,所有國有銀行完成上市股改,中國有了所謂上市公司性質的銀行。因此,中國的金融業到1992年才真正使貨幣成為貨幣,2002年才使銀行真正成為銀行,前后10年的時間。
1990年代這場危機的爆發,我們把它叫做三大赤字同步爆發。第一,因為大規模引資,造成外匯赤字。第二是財政赤字,嚴重到銀行透支,所有國有銀行的自有資本金都吃光了。當時財政、金融不分家,就像毛澤東說李先念,什么財政什么金融?不就是李先念倆口袋嗎?左手掏右手,右手掏左手的,這個說法非常形象。財政赤字向銀行掏口袋,把銀行口袋掏漏了,把銀行的存款也吃進來。中央這么干了,沒人說,但是廣東也這么干,廣東就倒霉了,中央派人去治理銀行亂象。你們也敢吃存款?就收拾了。中央當時吃了怎么著?吃了就吃了。所以,銀行也出現嚴重的赤字,屬于典型的資本金為負值的銀行體系。
因此,外匯赤字、財政赤字、金融赤字,三大赤字同步爆發在1993、1994年,要我看,這次危機比上世紀20年代的世界經濟危機,比今天的歐盟危機一點都不差,歐盟這點危機算什么?它有三大赤字嗎?
中國怎么度過的這次危機?這得看“鐵腕總理”朱镕基了。三大赤字同步爆發的時候,中國加快了貨幣化和資本化的競爭。
1994年1月1日出臺了幾個重大政策,第一個重大改革是人民幣匯率一次性貶值57%,匯率調整,我們叫做匯率改革一步變軌,其實是如果不進行匯率調整,出口上不去,外匯赤字不能解決。外匯赤字是硬碰硬的,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都在外匯赤字的陷阱中爬不出來,中國人要爬出來只好本幣大貶值,一次性貶值57%,前所未有。你們的教科書有這方面的介紹嗎?
第二大政策,也是1994年1月1日,叫做分稅制改革。分稅制改革是什么?1984年是財政分級承包,那是財稅體制改革的第一次,1994年,也就是十年之后,第二次財稅改革,中央地方分稅,把好收的肥稅中央拿走,在此之前,地方稅收占比最高可以達到接近90%,在60、70年代,中國最為失序的年代是地方財政占比最高的年代。1957年之前,中央財政占比80%以上。1957年蘇聯對中國的援助性投資戛然而止,中央一下掉下來,地方比例一下上去了。
分稅制改革使地方財政變成50%,少了百分之二十多,從哪兒來?這個階段是以地生財,搶占農民土地成了地方政府的普遍行為。群體性事件從此開始大規模發生,同時地方政府還向農民伸手,加重農民稅費負擔。農民身上綁上炸藥,跟收稅干部同歸于盡,就是這個階段產生的,代價轉移給了社會。不要以為任何改革都只有收益沒有代價,這個代價轉移了。中央開始有了財政調控能力,這就是第二大改革。
第三大改革就是國企改革。國企改革什么呢?減員增效,下崗分流。減員增效,減掉4500萬國企職工,叫“裸體下崗”,不給社保,不給失業保險,不給醫療保險,什么都不給,買斷工齡。如果這件事情在西方能干,危機早解決了。這個世界上似乎只有中國人能干,所以我們度過了這場危機。90年代是我們今天很多激進改革界人士鼓腹謳歌的年代。
如果我們認真看看那個年代的改革,看看承受者是誰,我們就明白了,能不能只是一面倒得去唱贊歌,因為它有代價。我也不是只強調代價,也強調當年的新政,或者改革作為應對危機的措施,確實取得巨大成效,中國度過了危機。
中國以前是內需為主,從這兒開始進入外需拉動。外需拉動速度多快?1994年之前外需占比40%左右,三年之后外需占比,也就是中國經濟對外依存度,進出口占GDP的比重高到70%以上,最高年份接近80%,這時中國加入全球化,因為你是外需為主了。為什么內需上不去?農民負擔加重,城市國企下崗,沒有內需,就一下轉向外需,這就是中國后來納入全球化的內部因素。
因此,90年代的外匯、財稅和國企的三大改革,導致90年代后期中國加快全球化的步伐。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