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解決生產過剩危機需要鄉土社會
我們現在面臨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早期我們是勞動力過剩,到90年代我們出現了生產過剩。我們從1999年認識到中國已經發生了資本主義一般內生性矛盾,叫做生產過剩。西方生產過剩進入戰爭,中國生產過剩難道也進入戰爭嗎?不能,那怎么辦?我說我們還是一個偉大的東方文明,從1998年意識到以后,1999年開始西部大開發,西部大開發的總投資量36000億,其中24000億是國債,所以從朱镕基開始就大規模起動國債投資,平均每兩年一個大戰略,1999年西部大開發,36000億干進去了,2001年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2萬億干進去了,朱镕基時代5萬多億。
到溫家寶政府時期,2003年開始中部崛起戰略2萬多億,2005年新農村建設5萬多億,2008年抗震救災災后重建2萬億,2009年救市投資4萬億。因生產過剩中國不得不靠政府用看得見的手,即國債投資,用遠期過剩掩蓋當期過剩,這就是現在的實際運行狀況。
它帶來的另外一個客觀后果,很多人嚷嚷很厲害的一件事,國債投資給了誰?大量進入國有公司,15萬到20萬億的投資,大量進入國企,于是國企壯大了。由于這些年國企大規模搞基本建設,架電,修路,搞高鐵等等,使整個地產升值。比如中國原來幾十萬億的地產,現在升值到100萬億,實體性資產總規模達到200萬億,而金融資產去年是128萬億。
那么,200萬億的固定資產,100多萬億的金融資產,請問這個國家的經濟結構是合理還是不合理?比西方要合理得多,西方金融資產是大頭,下邊的身子小,實體資產很少,所以一定爆發金融危機。
我們現在最怕的是戰爭,只要西方別拿戰爭手段對付我們,只要允許我們這么玩下去,我們的實體資產肯定會繼續擴張。比如現在提出的城鎮化,3000個縣級單位,一個縣如果有3個左右的中心鎮,差不多就有1萬個中心鎮需要基本建設投資,這是多么大的一個投資領域。為什么現在中央強調城鎮化,城鎮化不是城市化,中央早就講了,城鎮化在縣域經濟,縣域經濟是個藍海,要學會深耕藍海。
中國的內陸空間廣大,可投資領域非常大,如果再能夠同時啟動西向戰略,走陸權競爭,未來還有20年的高速發展過程。林毅夫說中國還有20年的高增長,這話我早就說了好幾年,因為投資空間大。其實我們是有信心的。
麻煩在于我們如何看待21世紀的發展方向,主流認為是金融化、全球化,這是主流的人士。相對來講,我的戰略思路比較另類。
我舉一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為什么2009年危機我們仍然能軟著陸?中國2005年實行新農村建設,使超過95%的村實現通路、通電、通水、通電話、通網絡。當危機爆發,沿海出口經濟倒閉,中國政府把補貼出口的13%退稅,改為補貼農民消費的13%折扣,并且告訴農民政策只執行到2010年年底。如果不是事先已經使得95%以上的村通了路,怎么買汽車?如果沒有電,怎么買彩電?但是,在農村實現通路、通路等,私人資本干嗎?按照私人資本的方式運作,這些事情都沒做。當你遇到大危機,出口企業倒閉的時候,怎么轉內銷?
為什么只有中國走出V型反彈?因為你有廣大的農村仍然是鄉土社會,這次全球大危機轉嫁到中國,巨大代價還是由鄉土社會承載著,這可是積極的承載,正因為在農村大量注入基本建設投資。我提醒各位,2005、2006年中央提出新農村建設大規模投資時候,幾乎所有經濟學家全都反對,歷史證明他們錯了,他們是按教科書說的。
今天討論城鎮化,幾乎也是,90%以上的經濟學家認為城鎮化選擇錯誤,因為城鎮基本建設構不成投入產出回報率合理的規模,至少得20萬人才有基本建設投入產出相對合理的條件。一個城鎮好一點的3、5萬人,差一點的1、2萬人,怎么能搞基本建設投資?但是,如果不搞城鎮化,靠什么來消化已經嚴重過剩的制造業生產能力?
中國的城鄉結構并不是一個被人們激進得認為嚴重不合理的結構,鄉土社會是產業資本危機軟著陸的載體,如果我們過快過早得把鄉土社會破壞,再發生危機的時候將無處尋找軟著陸的條件。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