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媒體報道,截止去年年末,全球M2余額已經高達366萬億元,而其中,有近三成是在過去的五年間新增的。
在過去五年中,中國的新增貨幣數量更是包攬了同期全球增發貨幣數的一半,在2011年的貢獻率更是達到52%。這樣的增長規模和態勢在世界各國經濟發展史上都是少有的。
全球各個主權國家,在惡性寬松競賽的大環境下,貨幣超發速度正在越來越快,世界會變成什么樣呢?我們說過一場世界級的通脹漩渦正在形成。
而今天筆者要說的另外一句話更有意思——中國成為了全世界最大的印鈔機。就在中國譴責日本的不限量寬松政策的同時,自己卻在去年的新增貨幣量卻占到了全球該數字的一半。
中國會馬上陷入自身貨幣超發引起的通脹么?如果再加上國外超發引起的輸入型通脹,中國通脹會不會成為世界之最呢?
中國的貨幣超發本身并不馬上意味著經濟的失調和通脹的產生。我們為什么貨幣量M2遠遠超過美國呢?那是因為和美國相比,中國M2余額的過高本身是存在一定的合理性的。
在美國,銀行體系的總資產僅大約12萬億美元,而股票與債券市場的市值超過了60萬億美元,即在美國經濟中直接融資比例超過了80%。
而與之相反,在中國,銀行系統總資產超過80萬億元,而股市債市規模則僅僅為20萬億元。資本市場的欠發達使得大量的資金無處消化,進而導致了M2的激增。
然而這不能當成全部的理由,不能說中國的貨幣超發就沒任何問題了。這僅僅是中國貨幣余額激增的一個側面,中國的貨幣超發量過高,與中國長期以來的不完善經濟發展模式有非常直接的關系。
中國長期以來存在著經濟增長的投資依賴,這種增長模式造成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首先最為明顯的就是投資回報率的不斷下滑——中國每投資1元錢只能撬動0.5元的GDP,而在美國,投資1美元得到的GDP增長則高達1.5美元。
投資偏好帶動下的產能偏好,進而導致國內消費水平的常年低下。這種消費水平的低下,很大程度上從側面印證了超發貨幣的流向問題,這也是中國與西方國家差別較大的區域之一。
最重要的是,中國的貨幣超發并不馬上意味著經濟隱患。然而這樣的觀點背后,有著一個更為明確的前提,就是被創造的流動性必須返還于消費者之手以刺激消費。只是在這一點上,國內卻并非這樣。
再來看另一個重要公式——(M2/GDP)÷人均GDP*1000。如果說M2/GDP意味著一國貨幣超發的規模,那么上述公式則進一步將人均收入的因數引入其中。這個公式很重要,該公式得出的數值越大,意味著該國貨幣超發量與人均收入的匹配度越低。
然而在這個公式的計算下,中國此項數值高達42.25,位居全世界第二,僅次于印度。而前期衡量貨幣超發狀態的M2/GDP排名中,位居前列的歐洲各國,則因為優勢巨大的人均GDP排到了后面。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