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譽為國產牙膏第一品牌的兩面針,在鼎盛時期,曾占據全國第三的位置,并于2006年達到銷量最高點,銷售額達3.12億元。而截至2012年上半年,兩面針牙膏銷售收入僅有0.46億元,市場份額跌至不足1%。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據業內人士介紹,1949年到1996年間,中華、兩面針和黑妹三大國產品牌在中國牙膏市場占壟斷地位,形成三足鼎立局面。 但是,隨著以高露潔為主的外資牙膏品牌在中國市場攻城略地,民族品牌逐漸沒落,外資品牌已經占據國內牙膏市場近七成份額。 式微的民族品牌 雖然目前還有云南白藥、黑人等異軍突起的民族品牌,但《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走訪市場中發現,此前曾經熱鬧非凡的田七、冷酸靈、黑妹、兩面針、小白兔、納愛斯、圣蜂、牙博士等一大批國產牙膏品牌,在一線城市的大賣場里已難覓蹤影。美加凈牙膏、白玉牙膏等也已基本消失。 而國產牙膏品牌的沒落,以兩面針最具代表性。2005年,兩面針在牙膏領域占據全國第三的位置,并曾經創下5億支的銷量。 根據兩面針公告,2006年,兩面針牙膏銷量達到上市以來的最高點,銷售額達3.12億元;2007年,牙膏收入下降至1.78億元;2010年,進一步降至1.01億元的低點;而2012年上半年,兩面針牙膏收入僅0.46億元,市場占有率不到1%。也因此,兩面針的市場也從全國逐漸萎縮到了廣西區域市場。 記者走訪廣州市多家超市后發現,日化商品貨架上牙膏品種繁多,達二十余種,但在售的大部分為外資品牌,可見的國產品牌不多,并且價格基本在6~20元之間,低于外資品牌。 實際上,1949年~1996年間,中華、兩面針和黑妹三大國產品牌曾分別占據著東部、南部和西部市場,形成三足鼎立格局。 而隨著高露潔于1992年進入中國,1996年,洋品牌正式“洗牌”中國牙膏市場,改變了中國牙膏市場的格局。 據業內人士介紹,2000年之前,外資品牌通過收購國產品牌,取得市場份額和渠道,比如聯合利華從上海牙膏廠取得了“中華”和“美加凈”品牌經營權;另一方面通過出色的營銷手段及價格調整,獲得消費者認同。對中國的本土牙膏品牌造成了強烈的沖擊。 1996年,國內牙膏十強品牌中,外資品牌僅占兩席,到2000年,已經增加到6席。藍天六必治、芳草、兩面針、冷酸靈、黑妹等昔日國產名牌淪為二線品牌,退守三四線市場,整體陷入頹勢。 時至今日,頹廢之勢仍在本土牙膏品牌中蔓延。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