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中央政府新一屆領導班子的亮相,人們對未來十年的中國經濟充滿期待。但與過去30年經濟高速發展相伴的,卻是各種讓中國人“痛心”的副作用:產能過剩、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等等問題亟待解決。
在去年《英才》兩會報道中,很多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都把焦點集中于轉型升級,而今年的代表和委員們對轉型升級的議案、提案、建議則更加具體,他們希望“中國夢”能帶來整個社會環境的進步,希望看到“美麗中國”。
然而,面對國外政治、經濟環境的諸多不確定性,以及國內經濟的滯脹風險,2013年注定不會是平靜的一年。在《英才》記者對兩會的38位企業領袖的追蹤報道中,很多企業家表示出了對中國經濟的擔心,雖然沒有一位企業家給中國經濟打不及格的分數,但是打60分者大有人在,而表示出擔憂者則更多。
同時,在經濟不甚景氣的大環境下,民營企業家們則希望政府能夠放開手腳,給民營企業更大的整個社會環境的進步,希望看到“美麗中國”。生存空間,少些審批,多些支持。
在民營企業爭取國內話語權的同時,國有企業也開始把目光更多地聚焦于海外市場,他們希望通過進軍海外,獲得更多資源,更大的市場份額,而這也需要金融業的國際化來支持。
相對于制造業的困難而言,金融業目前仍然活力四射,相信隨著金融改革的加深,中國的金融公司現出更多優秀的銀行家、投資家。
今年兩會期間,《英才》記者延續去年的調查思路,對來自能源資源、金融、建筑地產、科技、工業制造、航運運輸、醫藥、消費服務等主流行業的企業領袖進行調查采訪,讓他們為中國經濟打分問診,為下一步體制機制的改革出謀劃策,也為讀者分享企業的應對之策將會產生更加激烈的競爭,也會涌將會產生更加激烈的競爭,也會涌和核心競爭力。和核心競爭力。
能源資源
國家電網公司總經理 劉振亞 利益糾紛紛繁復雜
如今,京津冀魯,乃至長三角和珠三角出現的嚴重霧霾,時間之長、污染之嚴重、強度之大,實際上已經成為一種嚴重的全國性公共事件。
最直接的解決辦法即為,以電代替煤、以電代替油,電則從遠方來。以電代替煤,意指以電代替工業用煤和居民用煤;以電代替油,是大力發展電動汽車,因為PM2.5的最大元兇即為煤燃燒和汽車排放;電從遠方來,是指我國水資源集中在西南、四川、云南和西藏,而真正的煤炭資源在西北,新疆占全國煤炭儲備總量40%以上,如果能在當地發電,輸往北京上海等地,問題就解決了。
于是,早在數年前,國家電網在特高壓技術上便傾力投入,當時,主要是解決能源安全供給的問題,因為新疆的煤無法運出,其運輸成本甚至高于本身效益和價值;另外,特高壓輸送電力,也能將我國北部和西北部最好的太陽能和風能等清潔電力輸送到負荷最大的東部地區,可謂是一舉兩得。
然而,推進特高壓電網并不如想象中容易,政策壁壘、技術爭議,乃至利益糾紛紛繁復雜。很多時候,代價太大了。
中國國電集團公司總經理 朱永芃 新能源轉型過程漫長
我給中國的宏觀經濟打90分。和全球總體經濟下滑相比,中國經濟可以說是獨樹一幟,而且是處于穩步上升階段,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國電集團2012年最重大的變化就是因為煤價的下調,連續虧損四年多的火電業務總體扭虧了。
現在大部分發電企業已經基本擺脫了單獨靠火電發展的傳統模式,也擺脫了過去光靠規模創造效益的模式。所以對國電來說,已經把發展戰略延伸到新能源、高科技和發展相關產品。轉型的核心就是新能源,當然,也包括圍繞新能源的高科技產業。
雖然這個轉型過程很堅決也很漫長,但目前來看成果還是非常顯著,這一系列的轉型成功,也代表了國電的核心競爭力。
南方電網公司總經理 鐘俊 亟需打通地方壁壘
對于當前中國經濟運行的總體健康度我打80分,今年GPD增長預期基本兼顧了速度與質量。
作為承載著南方五省區能源供應的南方電網,2012年,南方電網的工作總基調是“穩中求進”。所謂構建核心競爭力,首當其沖的是要安全供電,保障民生問題,由于國家控制兩頭電價,所以電網企業的經濟風險并不高,相反,最大風險在于安全和服務,公司管理層24小時都不能關機,如遇晚間突發事件,必須第一時間趕到現場。
另外,存在資源調配的困難。在于省與省、市與市之間存在很多利益壁壘,通常當地政府只愿意將本地挖掘的煤炭在本地消化和深加工,相對的,打通各省市利益又并不是一家電網公司足以推動的。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