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相當長時間內,中國企業喜歡用“物美價廉”自夸,鮮少有人認識到“物美價廉”從來就是一個悖論,所謂“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物美”和“價廉”從來不能同日而語。所謂“一分價錢一分貨”,“價廉”一定有其原因,“物美”在大多數情況下喜歡與高價同行。
試想,如果“價廉”還能“物美”,誰還愿意掏更多的錢購買名牌產品?如果“物美”必須“價廉”,誰還愿意把產品做得比別人更好?所謂“天道酬勤”,不就是“一份汗水一分收獲”嗎?
在我看來,中國市場之所以低質劣質產品泛濫,與中國企業長期信奉“物美價廉”觀念息息相關。
中國到了必須糾正錯誤產品觀念的時候。
許多人知道,“無印良品”是日本的雜貨品牌,但是,中國消費者看到的卻是良好的產品品質,雖然號稱“無印”(“無印”的日文本意是“沒有品牌”)卻是不折不扣的“良品”(無品牌標志的好產品)。相信逛過“無印良品”的中國消費者都會留下這樣的印象,許多消費者甚至將“無印良品”視為自然、簡約、質樸生活方式的代表。
把“無印”產品做得像模像樣,這就是日本企業的精神;而不少中國企業,卻將品牌產品(這里的“品牌產品”泛指擁有品牌的產品,非指“名牌產品”)做成了垃圾。
中國生產的低端產品,那真是名副其實的低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進口產品進入我們的生活,為我們將中國產品與國際產品進行對比提供了機會。走在銷售中國產品的市場里,我常常會生出一個強烈的感覺:這些產品實在太低端了,低到以“能賣出去”為標準,完全忽視了消費者使用這些產品的感受可能是很痛苦。
實際上,生產這些剛剛及格的產品并不需要太多的技術,為什么我們生產出來的產品仍然如此低劣?以我們經常使用的衣架為例,中國企業生產出來的衣架,要么用材低劣要么工藝粗糙,而“無印良品”的衣架看起來要賞心悅目得多。
我們發現,很多時候,你生產什么樣的產品,實際上取決于你的觀念,就是你對產品持什么樣的態度?是“只要賣出去就行”?還是“必須給消費者帶來愉悅的使用感受”?大多數時候、大多數中國企業會不由自主地選擇前者。
再舉一個例子,在我看來圓珠筆芯的技術含量不會太高,就是這樣一種技術要求不高的產品,常常給我們這些寫字人帶來不小的煩惱,往往油墨沒用完就被扔掉了,即使勉強使用也是時斷時續,寫字成了書法的“飛白”表演。
為什么大多數中國企業熱衷于生產低端產品?表面上看,生產低端產品有很多好處:技術難度低,一般企業就能生產;對工人素質要求不高,無需支付較高的工資;低端產品與中國主流消費群體購買力匹配,易于銷售;低價產品有利于擴大營收,實現企業規模化發展,等等。
實際上,這都是淺層認識。只要稍加分析便不難發現,生產低端產品才是不折不扣的資源浪費,比生產高端產品的綜合成本要高得多,只是我們習慣上不把這部分成本算在企業頭上,但是,這部分成本要由社會及消費者承擔。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