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柳傳志和任正非會形成如此不同的管理哲學呢?老冀覺得,這與他們世界觀的形成有莫大的干系,而每個人世界觀的形成,往往與他的出身有很大關系。
我們先看看儒和法這兩種思想的產生環境。儒家思想的形成與周朝后期“禮崩樂壞”有很大關系,孔子有感于此而強調“三綱五常”,這是一種精英意識;而法家思想則更強調“論功行賞”,它當時代表的是新崛起的地主階級而非傳統貴族的利益。
剛才說了點背景,老冀再拉回到企業家。柳傳志出身于干部家庭,文化大革命的時候仍能夠上大學,畢業后進了科研院所,他更傾向于精英意識的儒家思想;任正非的父親由于解放前在國民黨軍工廠做過會計而一生不受重用,他小時候生活很苦,經常食不果腹,好容易參軍了卻由于出身沒升上去,最后隨著裁軍大潮留在了深圳。老冀覺得,他更喜歡“反潮流”的法家思想也在情理之中。
不過,老冀研究發現,中國歷史一直都是“儒為表,法為里”,儒法是結合在一起的。而中國的企業家們也是如此,他們一直都是“儒法合一”。
柳傳志外在的表現是“儒”,但是內在仍然非常注重“法”。聯想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很多不能觸犯的“天條”,每位加入聯想的員工無論職位多高都要接受“入模子”培訓,開會遲到無論級別多高都要罰站,家屬不得在公司任職,類似的“法”還有很多。
任正非在強調“法”的同時,也有“儒”的一面。比如他在管理中也強調高層管理者要有“灰度”,不要“一兇二惡”。在公司經營中堅持的“深淘灘低作堰”,也有很強的儒家思想的意味。
也許正是由于他們兩人都深諳中國文化和企業管理相結合的真諦,兩人才得以惺惺相惜。
老冀觀察,在新一代企業家當中有兩位也通曉此道,他們就是互聯網行業的“兩馬”:馬云和馬化騰。
馬云更多借鑒了“儒”的思想。阿里巴巴的文化感和儀式感與聯想有一比,在公司經營方面馬云也是強調在文化認同前提下的充分授權。如今的阿里已經拆成了電商和金融兩大塊,電商還拆成了25個事業部。
同在深圳的馬化騰顯然受到了任正非更多的影響,如今的騰訊管理者當中,有大量來自華為。騰訊也更強調對業務的統一控制,更強調制度。騰訊的產品線看起來似乎種類繁多,但仍然基于一個業務平臺和技術平臺。
兩馬也是學到了中國古代管理哲學“儒法合一”精髓的新一代企業家,出生于六七十年代的他們受到的羈絆也更少,這也使得他們在吸收中國傳統文化精華的同時,還能夠融會貫通更多西方的優秀思想。也正因為如此,他們在管理上的成就也許會超過他們的前輩Cye.com.cn。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