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錘子買賣 & 用戶黏性
如果不是想跳槽,你會登陸招聘網站的賬號嗎?你還記得你招聘網站的賬號嗎?
一個普通的求職者,平均2-3年會跳槽一次。基于跳槽周期比較長的原因,招聘網站把自己的服務定位成了一錘子買賣,你跳槽的時候愿意用一下就好了,其它時候你忘記我我不怪你,儼然一個無怨無悔的隱形情人的角色。
根據我做獵頭和HR的經驗,我把候選人分為2:7:1。20%的人有強烈的換職意向、70%的人沒有主動考慮換職或者觀望有沒有更好的機會,10%的人堅決不跳槽。
沒有人會拒絕好的機會,70%的觀望的人群,是一個龐大的需求。而這70%的人沒有強烈的求職動機,不會主動更新簡歷,不會主動求職,沒有平臺獲得更好的職位信息,他們的求職需求沒有被挖掘出來,而這70%的人恰恰是行業最中堅力量。
不做一錘子買賣,而是做一個用戶粘性的平臺,通過平臺,定制化的推送職位信息,挖掘這70%候選人的需求,這會是一個至少2倍、3倍于現有市場的大盤子。
四、海量投遞 & 海量篩選,精準匹配缺失
3-5秒,是HR判斷一個候選人是否適合的時間。不是HR沒有責任心,而是迫不得已。
舉個例子,一個在行業中有知名度中型企業,隨便一個經理職位,每天從三大招聘網站中的任何一個,都會收到近百份或者更多的簡歷,更何況很多企業同時開通三大招聘網站中的2個或者3個。
一個HR會同時負責至少3-5個職位的招聘,可以想象他每天收到的簡歷會是怎樣的簡歷海洋。而這只是悲劇的開始,這些簡歷中,大概只有5%-10%是合適的候選人,90%-95%的簡歷是不符合需求,而HR為了找到合適的5%-10%,需要把所有的簡歷看完。
候選人出于對公司、職位的向往,或者從增加可能性角度考慮,海投簡歷,反正投遞簡歷也不要多花錢。其中也不乏,每天投遞一次簡歷、把公司所有職位都投遞一遍的奇葩。雖然可以通過CYE學歷、工作年限等條件做簡單的機器篩選,可是篩選后的簡歷數量依然龐大。招聘行業一直缺少職位需求和候選人匹配的算法,無法實現職位需求和候選人簡歷的精準匹配,所以HR只好花大量的人工做簡歷篩選。
筆者做HR的時候,看簡歷看到想吐,連想死的心都有了。而作為招聘HR,還有面試、溝通、會議、報表、招聘會等大量的事情需要做,苦逼的HR何時可以迎來自己的1949?
百度旗下的百伯人才嘗試過做匹配算法,結果也不算成功。HR呼喚簡歷篩選的神器。
五、最大的原罪:路徑依賴
男人永遠無法體會,女人生孩子時的感覺。因為你不是女人,在豐富的想象也只是猜測。所以只有把你自己變成產品的用戶,你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招聘網站基于自己對HR的了解,推出了之前的招聘產品。前幾年的成功經驗,讓它們更加固步自封,形成了路徑依賴。
招聘網站的產品同學們,似乎并沒有真正了解HR的需求。因為它不知道,HR需要篩選簡歷、需要做各種統計表格、需要精準的簡歷而不是無效的簡歷,需要一個工具提供CYE高工作效率讓自己有更多的時間陪陪家人、談談戀愛,需要一個工具給自己帶來政績可以往上爬。所以,請想辦法把自己變成HR吧。招聘網站的產品同學們,更沒有了解不同層次候選人的需求。因為它不知道,中高端候選人需要的增值服務、需要的職業生涯規劃,需要的行業分析、公司分析、職位分析。而對于這些,最有發言權的是獵頭。所以,請想辦法把自己變成獵頭吧。
招聘網站的產品同學們,更不知道如何實現職位需求和候選人簡歷的精準匹配,而這些需要HR、獵頭、技術人員的通力合作。所以,請了解下技術,是怎么做分詞、切詞、意圖分析、數據挖掘、算法的吧,而不是留給我們一個十幾年如一日的搜索框。
有的讀者會問,你吐槽的這五宗罪,你有什么高招解決嗎?不破不立,筆者心中已有答案。如果有緣,咱們下一篇文章見。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