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勞動力成本的上行,已經導致越來越多的人質疑中國在全球制造業中的競爭力——中國產業鏈上升面臨歐美國家的天花板;而過去的勞動力成本優勢也在不斷消失,似乎中國已經陷入了一種尷尬的境地。
在昨日的達沃斯論壇上,德勤有限公司全球行業董事總經理蓋瑞·科爾曼(Gary Coleman)和德勤中國高級顧問及德勤中國研究與洞察力中心主席杜志豪(Kenneth J. DeWoskin),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中國制造業應該依賴創新和科技進一步提高在產業鏈上的地位,同時要專注于自己的優勢領域,結合中國的資源稟賦,而不是像過去一樣依賴廉價的勞動力成本。
杜志豪認為這些比較優勢在于中國的稀缺資源、豐富的資本和廣大的市場,中國制造業應該結合這些領域發揮專長。
提高產業鏈地位 自建中國品牌
中國勞動力成本上行給中國以代工為主的制造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制造業增長模式轉型伴隨著中國經濟轉型被提上議程。
“制造也分為低端制造業和高端制造業,中美兩國分別是兩者的代表,中國要繼續維持在世界制造業中的地位,就要拋棄勞動力依賴,提升自己在整個價值鏈中的地位。”科爾曼表示。
杜志豪也表示,中國制造業成本上升的趨勢無法逆轉。中國在“十二五”中提到了新興戰略產業,但更應關注如何增加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價值。
中國盡管被稱作“全球工廠”,但真正歸屬中國的增加值在全球產業鏈中占比非常低,杜志豪的評估是中國制造業利潤僅占全球制造業利潤的5%左右。杜志豪認為,原因在于中國企業大部分是代工企業,沒有獨立的品牌。
“中國臺灣和韓國在這方面可以給中國大陸提供一個鮮活的例子,大家的發展階段相同,但因為對品牌的關注度不同,就會導致在全球制造業中的地位出現很大不同。”杜志豪表示。
“韓國有很多國際品牌,包括LG、三星、現代等;但中國臺灣在發展過程中一直強調外包,走外包的道路,雖然經濟增長也非常不錯,但一直在代工生產,這方面可能跟中國大陸非常像,總體看外包所占的比重過大,品牌建設所占的比重太小。”杜志豪長期生活在亞洲,對亞太地區的經濟研究頗深。
在品牌建設方面,有企業通過海外收購成就自身品牌,但科爾曼和杜志豪均認為,品牌構建需要自建,而非收購。
“品牌所承載的是對客戶的承諾,如果客戶對這家企業能夠實現這個承諾有任何的疑問,產品都是賣不出去的。”科爾曼表示。
杜志豪則以TCL、德隆等幾家中國公司收購后不能有效創新而導致品牌價值下降的案例為例,說明品牌需要靠自身打造。
結合資源稟賦打造專長
所謂術業有專攻,過去中國依賴廉價勞動力成就了“全球工廠”的地位,但隨著這一優勢的逐漸消失,杜志豪建議中國制造業結合中國獨特的資源稟賦發揮專長,在全球制造業中繼續保持佼佼者的地位。
杜志豪認為,中國具備三大其他國家不具備的優勢。
首先,中國占據獨特的自然資源,比如稀土、鈦、鎂稀有金屬等資源,因為這些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工業原材料,重要性在不斷上升,特別是在新材料、節能電子這些新興和發展很快的領域中應用更多。
中國擁有這樣的自然資源,也有兩種不同的選擇,一種以原材料的方式直接出口,一種是通過加工制造之后出口。而通過加工制造之后出口,可以使中國尋求到一些優勢。
其二,是中國的資本市場和金融行業。中國現在已經發展得很好,所以能在短時間內調集大量資本進行投資。以太陽能電池板行業為例,其實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做到,也沒有做到過像中國這樣,在如此短時間內做出這么大規模的擴張。整個行業的效率可以從中提高。
其三,是中國本身的市場規模。中國畢竟有這么大的人口數量,消費潛力巨大。國內消費潛力的釋放和提高,是中國將來所能具備的很大優勢。
國際貿易形勢轉變
伴隨著全球產業鏈轉移,杜志豪提醒,國際雙邊貿易關系在今后4~5年內將會產生重大變化。“兩個國家,過去可能是一個國家以出口自然資源和基礎商品為主,另外一個國家以生產制造業產品或制成品為主,這種簡單的雙邊貿易關系今后不可能持續下去。”
杜志豪表示,一方面,這樣的關系和狀態會導致兩國之間貿易關系非常不穩定,因為原材料價格變化非常多,比如原油價格會起伏很大,但工業制成品——手機、電子產品這些價格是非常穩定的;另外,以原材料出口為主的國家,比如與中國貿易關系密切的印尼、巴西等傳統大宗商品出口國家,會因擔心本國制造業的發展被抑制,而制定向本國制造業傾斜的政策,降低自然資源的出口。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