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
擴大范圍。“只服務米粉”的方針太小眾。在20~30歲之間對手機發燒的人群能有多少?果粉,魅友,藕粉,酷粉,V粉面向的對象也是20~30歲的發燒友,必將分流;米粉每年翻一番的速度相比互聯網的面向大眾的擴張速度慢很多。
推陳出新。在小米3的發布會上,還是“首發”“世界最快”“頂配”“性價比”之類的老詞。再好的東西吃多了,總會厭的,3年了,應該有些新段子了。
產品開發模式
“客戶參與”產品開發,“每周迭代”,米粉參與工程樣機測試,最大的益處是開發人員和用戶互動。
這樣能確保開發出令客戶滿意的產品,卻無法開發出用戶尖叫的產品!小米每場發布會上的尖叫總是發生在公布價格和送禮品時,卻不是產品介紹時。
小米3的超靈敏觸摸,手套模式,1300萬的堆棧式相機,NFC, 5G Wifi……早已是昨日黃花,罕見獨創精妙之處。坊間笑談,小米3和諾基亞Lumia 920像兄弟。
縱觀小米3發布會,儼然變成了國際芯片和元器件的產品發布會。英偉達和高通的處理器,索尼的攝像頭,夏普的屏,美國康寧屏幕,飛利浦的燈……都是圍繞著“高配低價”這個主題。
反觀深圳系的Oppo, Vivo,魅族的9月產品發布,集體北上,反客為主,產品頗有新意。
小米手機追求整體的均衡性能,不追求某個功能的領先,不知是不想,還是不能呢?
雷軍說小米不像蘋果,而像亞馬遜,再加一些谷歌的元素。亞馬遜在內容處于壟斷,無人能及;谷歌左手有Android操作系統,右手有摩托的專利;而MIUI再怎么深度定制,也只是個UI,隨時有被“碎片花”“不完整”的可能性。手里沒有殺手锏級的硬通貨,怎么抗衡對手的專利壁壘呢?
建議:
加大創新力度。只有原創,才有生命力。要么創新,要么死亡。外企紛紛收縮到本土,正值裁員季,正是吸納人才的好機會。
積累專利。業界內的大佬,無不是專利的收藏家,這是“深挖洞,廣積糧”的打法。再多的營收,一個專利禁售就被打擊得體無完膚。從未聽雷總提及專利二字,如果在低調地積累專利,那倒是筆者多慮了。
文化模式
產品是短暫的快速消費品,只有文化底蘊生生不息。而文化的源泉和載體是人,是公司的CEO。
小米已經很有錢了,可是雷總的演講還是差點底氣。發布會上,老美虎哥和老中nVida CEO黃總的客場秀比主場做東的雷總要煽情和灑脫的多。相比幾個月前的錘子發布會,老羅就很有底氣和文藝范,雖然只是做了個類似MIUI的軟件,卻多次提及工匠精神,美學,理想主義;全場微笑,揮灑自如。
發布會中,雷總多次用“我的工程師告訴我”,“據說”,米音2.0的部分甚至照本宣科。既然小米“為發燒而生”,雷總自己就得是個攝影,音樂的發燒友。要知道喬幫主,井深大,包括老羅,都是玩音樂起家的。
建議:
提高個人魅力。雖然雷總演講能力已是國內一流,但如果雷總有了虎哥的活力,黃總的灑脫,就會更上一層樓,達到國際水平。少幾分天使投資人氣質,多幾分發燒友情懷。誰讓雷總想打造偉大的產品了呢!改變世界之前先改變自己吧!
提高視頻的文藝性。小米3的視頻更多的是羅列產品相關的東西,如產品性能,物流,客服等;反觀三星Note3的視頻則是描繪產品背后的用戶體驗,所謂品牌溢價,如“Design your life”“Dream”“Freedom”。
“和氣生財”。發布會上的血紅的依天劍和屠龍刀,殺氣太重,極少見到大品牌用類似的圖騰。現在都講“生態系統”,互助互利,和為貴,和氣生財,天時地利人和。
給雷軍和那些正在學習小米的創業者的幾個建議
美和藝術。稍有英文常識的人都知道,XiaoMi這個發音對于歐美人是多么的痛苦;看看錘子系統,出生就起了個“Smartisan OS”洋名。品牌的“溢價”體現在Logo的“美和藝術”上,都是很具體的東西。看看下面幾個Logo, 哪個更“美和藝術”呢?
給雷軍和那些正在學習小米的創業者的幾個建議
國際市場。
歐美市場完全是不同的游戲規則。運營商不會讓小米多次迭代,不會讓工程機預售來作穩定性測試,而是一步到位;歐美的產品認證冗長復雜,而小米的研發團隊雖是多國部隊,但以前也多是作國內市場;歐美執法嚴格,試想“公共WiFi密碼分享”這種事件發生在歐美,會罰小米多少錢呢?
建議:小米國際化要等“鐵人三項”盈利模式充分驗證后,再到歐美一搏。
希望小米當“錢不是問題”之后,能花一部分精力創新,做出偉大的產品。
互聯網營銷是化肥,技術創新才是沃土。希望雷總在創新的沃土上種出有營養的,口感好的小米來。
*圖片和數據均源于網絡,不保證準確性。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