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2013年7月發布的《中國P2P借貸服務行業白皮書2013》顯示,2012年末,國內P2P貸款服務平臺超200家,年增長速度超過300%。與之形成反差的是平臺逾期率最高可達14.38%,平均壞賬率為1%。
伴隨P2P平臺野蠻生長的是正規平臺的躺著中槍。作為似懂非懂的看客來說,如果從根源上對P2P存有誤區,即使“行業標準“和”107號文“把條例定的再細,與你也無用。以下就是大眾對P2P認識的4大常見誤區:
誤區一:認為P2P平臺都是同一種模式
想當然的以為把線下交易搬到線上,平臺同時對接出借人和借款人就是P2P了。然而籠統的P2P卻蘊含不同的操作模式。第一類是純線上模式,即資金借貸活動都通過線上進行,不結合線下的審核,借款人只需在線傳輸身份證、銀行流水賬單等;第二類是線上線下結合模式,資金借貸活動不變,但平臺所屬風控團隊會采取入戶調查的方式審核借款人的資信、還款能力等情況;第三類是擔保機構的平臺模式,通過與線下的擔保、小貸或典當公司合作,讓上述第三方獨立公司為借款人提供擔保,P2P只提供撮合交易;最后一類是純線下模式,即出借人的理財資金通過線下來募集,借款人的尋找和審核流程也是通過線下來實現。
誤區二:認為P2P平臺都是同一種產品
P2P 網貸作為一種新型的投資渠道,因產品要素簡單直白,投資人可自助選擇投資項目,而誤認為P2P就是1只產品,但實際上P2P因操作模式的不同,各類產品千差萬別。最熟悉的是披了互聯網金融外衣,卻掛鉤貨幣基金的P2P平臺,該類產品收益會隨行就市,但大都隸屬保本型理財產品。同時因有無抵押物,還可將產品進一步分為實物抵押類P2P和信用貸款類P2P。后者為了實現本金保障往往與”擔保函“或”風險準備金墊付“進行組合。事實上,因投資模式的不同,還可進一步細分成直接債權類和債權轉讓類,后者以個人名義進行借貸之后再將債權轉讓給各個小額出借人。
誤區三:認為有擔保風險就小
擔保公司有融資性與非融資性之分,只有前者的經營業務包括替借款人擔保,而后者主要做一些類似訴訟保全擔保、投標擔保等履約擔保業務。前者可以兼營后者的業務,而后者不能經營前者的業務。一部分投資人看到“擔保“二字是完全想不到擔保公司還有資質之分的。
而在關聯模式下,擔保公司還存有“左手倒右手“的風險,即P2P平臺和擔保公司是一家人。投資人通過P2P平臺將本金借給借款人,并由擔保公司對本金進行全額擔保。看似第三方獨立的擔保公司壓根不“獨立”。如此一來,擔保就像左手保右手。一旦平臺倒閉,或卷款跑路,“擔保函”就是一紙空文。
事實上,擔保公司還有資本金限制。它的最高杠桿是10倍,即1000萬的注冊資本只能做1億的生意,這讓它很難覆蓋所有的投資本金(特別是信用貸款的情況下)。
誤區四:認為收益越高越好
有些投資人一聽P2P投資,就想當然地問收益能否做到18%。事實上,正規P2P平臺在確保本息安全的前提下,收益6%-13%才是正常。先不說,如收益做到18%,貸款人承擔的利率會超銀行4倍紅線,此類平臺極有可能存有拆標、貼息、作秀之嫌。某些平臺因風險準備金墊付機制,不足的收益會由平臺先行墊付,短期看投資人獲益,但因金融存在滯后性風險,擠兌風險極大。因而,投資人在選擇P2P網貸產品時,因綜合考核門檻、保障手段、風控模式,而不僅僅只關注收益。
看到這里,你是否對P2P有更深入的認識了呢?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