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86年的創業者蔣暉,大四創辦公司,09年兩家公司一起倒閉,2009年再次創業做互聯網在線教育,銷售額近千萬,但由于新產品未跟上,公司被出售。2012年第三次創業,年銷售額1年內達到2000萬。在3次創業過程中,他都遇到過哪些困境?收獲了哪些經驗?
以下為創業者蔣暉口述:
我的創業經驗主要分為三段。
一、大四創業的困境與無知
2007年看到分眾傳媒在國內特別火,當時無論是地鐵傳媒、醫院傳媒、公交傳媒、LED全部跟著火起來,都夢想能夠做出一家上市公司。而我當時無知者無畏,正好也有一個機遇,拿到了一家蘇州地產集團往文化產業投資的300萬資金。
當時之所以能夠拿那么高的投資,是因為跟我們同時起步杭州一家企業,拿到了軟銀、鼎暉的千萬美金投資,而我們去杭州考察時,我們設計的模式跟他們幾乎一模一樣,就是把視頻放在商鋪中(美其名曰“都市時尚媒體”),然后賣廣告。
杭州這家企業說將在全國鋪10萬個視頻,成為又一個分眾傳媒(分眾也是軟銀投資的)。而當時分眾是按視頻的數量來收購的聚眾傳媒,所以我們想,我們沒有機會成為分眾,但應該有機會成為(被收購的)聚眾傳媒吧。所以拿到300萬我們就開始“在南京的各大商鋪中設置500個視頻”,甚至還有朋友考察我們后,跟著我們在太原、長沙等城市也鋪了視頻,爭取聯合起來讓杭州的那家企業來收購。
當時我在想,軟銀鼎暉應該比我們有能力分辨好項目或差項目吧!
可惜這個商業模式有天生的“缺陷”,視頻容易鋪,但是廣告主不買賬。杭州那家企業在全國砸了數萬個視頻后(巨資已經投下去了),發現了這個問題!而我們也曾經作過努力,很少廣告主認同我們的廣告效果。最終,在09年我們先后倒下。
后來我分析當時的失敗,寫了一篇文章叫做《年輕人創業的困境與無知》,網上轉載了N萬次。
第一次創業遇到的那些坑:
1、項目本身是在一個成熟的行業中,不在風口上。最本質的可以看到,分眾當時已經不鋪視頻了。如果是真的好項目,分眾應該會來主動搶占;
2、經營企業,資源的重要性極重要。我們沒有考慮分眾傳媒有一個很重要的成功基因,就是江南春做廣告業10年,手上有大量的廣告客戶,沒有這些廣告客戶作鋪墊,他是不敢全國發展的。
3、投機的思想不能用來做企業。當時我們其實中途就知道這個模式廣告主不認,但是一來已經投下去了,二來還是幻想著對方收購我們(后來我們的確有談過合并)。只有投機,不懂得贏得客戶,不算真正的做企業。
4、成本控制能力差。當時不懂得賺錢,只知道拿了投資,拼命花錢,拼命招人。這個錯誤,在后來的創業成功后賺錢后,又犯過一次。
倒下后,我和我的合伙人把公司撐了下來。后來我們還是圍繞廣告行業,開始賣廣告媒體。通過一些努力,接到一些客戶,但也只是養活公司而已,沒有前景的。
當時我意識到:做公司一定要站在行業的風口上。所以我和我的合伙人分工,他繼續在廣告行業,我去找一個新行業,看看未來有沒有機會。
二、二次創業,“超級教育產品”的成與敗
09年中,我選擇了互聯網。通過09年下半年的研究與學習,掌握了互聯網的營銷技術。由于我以前廣告公司的經歷,我比大部分當時我接觸的技術型互聯網人更懂商業。
當時研究最好的技術是SEO。所以09年底開始,我通過SEO營銷技術賣成功了很多東西。比如把“廣告公司”優化到百度第一,然后還賣保健品,賣一些本地服務,幫別的企業做SEO……后來我算了一下,累計通過SEO技術賣產品,累計賺了超過50萬元,算是掌握了一技之長,生存問題得已解決。
在通過SEO技術賣產品的過程中,很多人跟我學習怎么用SEO賣產品(個人也比較高調,當然高調的目的也是為了吸引資源)。后來因為分享效果極佳,他們又介紹了非常多的人來和我學習。我就無形創造了一個“超級教育產品”——如何通過SEO銷售產品。
于是我慢慢做成了一家專業的教育公司,我把以前積累的營銷能力和管理能力全用了起來,在SEO行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力。光2010年一年,學員人數達到1.2萬,人均收費200元。當時我就是求影響力,沒有考慮利潤。這個產生的影響力到今天我都非常受益。
當時其實基于的市場背景很簡單,由于2010年前會SEO的人非常少,而且很多人賺了大錢,但不分享SEO方法,很多人想學,但市場收費很貴。同時很多商業長尾關鍵詞非常容易出排名,所以基本上學一學,1個月內排名就出來,匹配相應產品,就會出利潤。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