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收入過萬
雖然打假的日子比較苦,操作流程相對比較長,但總體算下來這個職業的收入還是能讓他們滿意的。
“有些官司周期時間比較長,再加上平時北京日常消費較高,總體算下來,平均每月掙10000元。”趙建磊對筆者直言。
作為北京職業打假人圈里的新人王俊也告訴筆者,這是一門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很可觀的生意。“我是河北人,家里親戚在某鋼廠工作,工資在當地還算不錯,一個月收入五六千元,可整天多累啊。干上職業打假,每年也能存下個十一二萬元,但是不自由,一天到晚都得綁在公司。”
實際上,成為職業打假人就沒有了定期節假日,每天不是在尋找問題產品的路上,就是在維權的路上。
打假人趙建磊用幾個字總結了作為打假人每天生活的方式:看、購買、查找、調查、維權,每天接觸的最多的人是超市客服人員、企業、行政機關工作人員。
趙建磊告訴筆者,他每天基本上都是9點30左右出門,一般都是晚上10點左右回家。
雖然收入較高,但大家所需的現金流也比較多。汪曉輝告訴筆者,因為做打假人需要的現金流比較大,雖然看到了一些商品明顯違規,只能向行政機關進行書面舉報,要求行政機關進行查處。
為了解決資金問題以及更快地解決維權問題,趙建磊和幾個同事還專門開設了公司,在大的案件方面還會有適當的分工。
“在一些大商場,從安保到導購都認識我,我本人過去根本買不出東西來。那就讓我的團隊成員去買,甚至雇人照著樣子買。”趙建磊說,成立了公司以后,大家可以互換角色,進行團隊化運營。而他個人,則更多專注長時間的研究和運作一些費力麻煩的案子。
除了創立自己的團隊,一個成功的職業打假人也特別重視圈內合作。更重要的是,不能逾越法律的底線。法律界人士認為,職業打假人的“知假買假”行為,一旦越過法律的底線,就會涉嫌敲詐等違法犯罪行徑。
不過,趙建磊也表示,多數時候都是自己的案件自己去操作,有時會相互交換案件,主要是為了在打官司或者在維權運作方面更便捷。
憑借《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這把“尚方寶劍”,職業打假人從最初的“小打小鬧”到今天的“重磅發力”,打假范圍也逐漸發展到食品、保健品、醫療器械、家用電器、通訊產品等各個領域。
打假“黃金期”
盡管司法界對今年即將實施的新《消法》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食品藥品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新規的解讀仍存爭議,但在調查中,一些職業打假人已經視此為“利好”。
據新《消法》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食品藥品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新的規定顯示,新《消法》將過去的“退一賠一”變為“退一 賠三”,《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食品藥品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將食藥領域的“知假買假”也納入了法律保護。
對此,趙建磊對筆者表示,對職業打假人而言,新《消法》的修訂更利于打假人的打假工作,這也是打假人有“維權空間”,他對自己未來發展信心十足。
汪曉輝告訴筆者,新《消法》并沒有將職業打假人排除在消費者范疇之外,即“知假買假”并不影響主張賠償權利。這一點,讓汪曉輝心里很踏實。因此,新《消法》實施之前的這段時間,他正和“小伙伴們”一起埋頭研究新的條款。
在趙建磊看來,除了賠償更高,維權成本降低也是新《消法》的一大亮點。今后,消費者的維權之路將更加平坦,他們的職業打假也將進入一個“黃金期”。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