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作者連鎖超市互聯網突圍系列第六篇,之前的文章包括基礎、案例和思路。前文強調試錯的重要性,本文給出一些試錯的項目想法,雖然未必都靠譜,但拋磚引玉,希望能激發讀者項目靈感。
1、便利店送貨上門
全購便利推出了便利店網購送貨上門服務,實體便利店附近范圍內,用戶網上訂貨,便利店最快30分鐘送貨上門。
便利店是滿足便利購物需求的零售業態,其核心競爭力在于“便利”,全購便利需向2方面優化,一是推出APP購物,二是縮小配送范圍,提高配送速度。
其實PC網上購物并不便利,并不是每個人身邊隨時有打開狀態的電腦,要登錄,要完成購物流程,相對而言,使用手機APP購物流程便利得多。
此APP設計也要圍繞“便利”二字,打開APP就用瀑布流的方式展示商品,每類高銷量和個性喜好排列商品順序,方便的類目選擇,精選便利商品。并且還為APP設計通話功能,用語音留言通話訂貨也許更加便利。
便利店滿足便利購物需求,所以客單價不高,對應每單絕對毛利也不高,如果配送范圍過大,則毛利很難支撐配送成本。筆者建議便利店做網購送貨上門,縮小配送范圍,加快配送時間,既能優化便利體驗,也能降低配送成本。
2、便利店包裹代收
連鎖便利店可推出快遞包裹代收服務,免費代收包裹,能增加門店客流,增加銷售額。如果向用戶收服務費代收包裹,能增加收益。
這個服務需要注意聲明不驗貨,不對包裹內商品質量真假負責,對提貨顧客需要電話身份驗證。
很多家長擔心孩子不吃早餐,把早餐錢用于其它地方,那么便利店可考慮推出早餐預定服務,學生每天早上到便利店提取當天的早餐。
總之能解決用戶問題的商業模式才是有價值的,要多觀察用戶的疼點在什么地方。
3、便利店整合配送和服務
如果便利店推出了送貨上門的APP或者PC端,可考慮把此社區其他商家商品納入APP服務體系,在APP展示水果、餐飲等商品,有訂單后,由便利店人員到商家取貨送到用戶家中。
便利店網上平臺還可邀請保潔、開鎖、疏通等CYE服務商家入駐APP,有訂單后商家上門服務,便利店為用戶精選靠譜商家,并且擔保服務售后,根據服務質量篩選商家。用此方法解決用戶對服務商家不放心的顧慮。并從中得到返傭收益。
總之便利店未來一定會成為社區綜合入口,要用好互聯網思維和互聯網工具向此方向邁進。
4、虛擬便利店的可能性
以上1、2、3點都是圍繞實體便利店,但我們可換個思路,做成虛擬便利店,沒有實體門店以上3種服務也能提供,這個方案節省了房租水電成本,但也失去了門店銷售收益。虛擬便利店的思路和下文幾種商業模式也可結合。
5、集中購物需求
便利店滿足便利購物需求,大型超市滿足集中購物需求。我們可在便利店基礎上滿足集中購物需求,建立商品齊全的網上超市,顧客訂貨后,集中配送到便利店,顧客自提或者便利店統籌送貨上門,這就能用“便利店+網上超市”滿足家庭集中購物需求。
送到便利店而不是送到用戶家中的原因是干線配送成本遠低于最后一公里配送成本,只要單個便利店能聚眾訂單,則成本比傳統電商低很多(倉庫到便利店直接配送也沒有包裝成本了),低價豐富的網上超市業態有可能聚眾足夠訂單。
關于這個模式在筆者前文“通殺7-11、家樂福和一號店的新業態?”有詳盡介紹,歡迎搜讀。
6、生鮮業務模式
在第5點介紹的“便利店+網上超市”模式中可加入生鮮自提業務,生鮮業務便利店不便操作,因為生鮮商品進貨繁瑣,生鮮商品必須較齊全,否則顧客很難搭配。
生鮮電商也很少有成功的例子,因為生鮮商品不標準,送貨成本高,保質期短,拒收后面臨耗損。
如果便利店陳列銷售部分生鮮商品,消費者也能網上預訂生鮮商品,每天集中送貨到便利店,就能讓消費者購買到齊全新鮮的生鮮商品。訂購商品也能在門店按重量收費,就能解決生鮮商品標準化問題,集中配送,則配送成本低,如拒收可直接在門店打折處理銷售。
此模式也可改為“生鮮店+網上超市”模式,網購畢竟不能解決生鮮商品體驗問題,生鮮類商品門店陳列銷售,其它商品(包含生鮮)網購的模式,線上線下結合,網購解決門店商品不夠齊全問題,門店解決網購配送成本高問題,兩種業態融合能相互解決問題。
7、垂直人群模式
針對垂直人群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是一種思路方向,比如某些企業地處偏僻購物不便,可和企業后勤聯系解決企業員工購物需求,網上訂貨后固定時間送到企業,員工自提。或者把上文“便利店+網上超市”模式中的便利店建在辦公樓,引入針對辦公樓公司所需的商品和服務,最終建立成辦公樓購物平臺。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