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商業模式及整合創新
朱演銘深諳產品創新之道,不過,他同樣注重服務和商業模式以及三者之間的整合創新。
創新不是就創新而創新,創新必須要為客戶創造價值,這就是朱演銘的服務創新理論。朱演銘解釋,一般企業都是直接而且僅僅服務于自己的客戶,客戶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但他要做的,是不僅服務于客戶,還要服務客戶的客戶比如沃爾瑪,以及客戶的客戶的客戶比如美國的目標消費者,這就是產品服務化的一個過程,反過來,需要進一步將這種服務產品化即標準化。當服務標準化的時候,服務就有了生命力,就可以把服務作為標準化的產品來開拓更多的客戶。
對于商業模式上的創新,朱演銘認為自己的創新之一就在于自己主動選擇客戶,而不是被動讓客戶選擇自己,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保證在市場發生變化的時候,自己的業務可以不受影響,因為這些客戶都是優質客戶。
供應鏈創新是出口商渡過第二次經濟危機寒冬的出路,對于中國企業來說,匯率風險很大。人民幣已經升值了27.5%,未來五年還要上升25%,這對于普遍利潤率在2%-4%的中國出口商來說是致命的。而目前中國出口商不斷提高價格的做法,市場最終也將無法接受。出口商如何抵擋這樣一個嚴冬?我認為供應鏈上的創新,即降低交易成本可以足夠出口商渡過可能面臨的幾十年不遇的第二次經濟危機。
未來最佳商業機會
《21世紀》:在您看來,實現開放驅動的主要障礙是什么?
朱演銘:思維和觀念。一個人小時候的教育、成長過程以及社會經歷很重要。中國的孩子在教育上是有問題的。灌輸式、不是啟發式的教育問題很大。中國的教育要解決,否則創新就有問題。
《21世紀》:對于開放式創新的這一概念,能否給出您的理解或者定義?
朱演銘:首先,我理解的創新應該是沒有邊界的,無論是國家之間、人與人之間、還是企業與企業之間都應該是沒有邊界的;其次,開放式創新需要一種自愿的互動,即在觀念一致的前提下人和企業之間自愿地互動,其中,創造的結果如何分享是關鍵,這個問題解決后,就掃除了利益的障礙,打開了創新的源泉。 最后,人的狀態應該是輕松的、開放的。
《21世紀》:就您所了解,未來五年最佳的商業機會在哪里?
朱演銘:農業。未來十年,乃至二十年、三十年,我最看好農業。因為農業是中國一塊還未開發的處女地。中國三十年改革開放,所有行業都發展,都有科技的進入,但唯獨農業沒有人涉足,而且很困難。中國的農業需要高科技的進入。用科技來做大農業,這里面的機會是非常巨大的。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