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經濟時代,商業模式是推動市場轉型和創新的基礎和動力。在服裝市場“去批發”趨勢而導致服裝市場功能萎縮的大背景下,新型商業模式的植入為中國服裝市場的產業轉型開辟了新的領域和空間。筆者通過對近年來中國服裝市場出現的十二大商業模式進行歸納性透析,期盼能為老牌服裝市場的轉型和新建服裝市場的定位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鑒。
一、柯橋模式:中國輕紡城
中國輕紡城是建立在中國最大紡織布匹生產基地――柯橋之上的市場。但市場并沒有躺在“布匹上”睡覺,而是主動尋求“布匹”產業鏈價值的提升,并通過“會展、、創意”等系列活動,逐步開設服裝服飾市場和服裝創意設計總部,增加了紡織產業鏈的附加值。即產業鏈式的擴張:紡織生產――紡織市場――紡織展會――服裝市場――服裝創意――紡織服裝一體化產業鏈運營,成為紡織服裝市場產業鏈擴張的榜樣。
二、義烏模式:義烏國際商貿城
義烏國際商貿城在完成了一、二、三期小商品市場轉型的基礎上,借助市場平臺帶動了相關制造產業的發展,在完善小商品市場的基礎上繼續向服裝市場領域進軍,據悉,規劃建設中的70萬平方米服裝市場將締造義烏服裝市場的新“神話”。即市場鏈式的提升:綜合批發市場――小商品市場――國際采購中心――服裝品牌市場。成為以市場帶動產業繼而完善市場品類的典范。
三、常熟模式:常熟服裝城
常熟服裝城作為中國老牌服裝市場,沒有簡單的走“大市場、大批發、大混合”的老路,在大多數老牌專業市場為同質化競爭而苦惱之時,他們開始探索“你綜我專、你專我精”的創新之路。即產品鏈式的細分:服裝市場――中心――中心――中心――褲業中心――鞋業中心――外貿內銷中心等,為中國老牌服裝市場做強、做大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四、天雅模式:天雅大廈
北京天雅集團在經歷了服裝市場中“售貨、經銷、代理、批發、市場”的各個環節后逐步進入服裝市場領域。有了服裝的銷售基礎,再開發服裝市場,自然形成了精誠運營服裝市場的理念。即運營鏈式的轉型:租賃攤位――承租市場――建設市場――管理商城――運營品牌――專業市場運營商。為中國服裝市場運營商體系的形成樹立了標桿。
五、世貿模式:世貿商城
上海世貿商城作為總部型服裝市場采購中心,并沒有走為傳統服裝批發商服務的老路,而是搭建國際、國內兩個市場采購平臺,以“配對”為核心,以“采購”為目的,成為“買家”與“賣家”的“采購之家”。即采購鏈式的搜索:服裝采購平臺――國際采購商――國內批發商――采購配對――采購增值服務。讓采購成為服裝市場的靈魂和國際采購的GPS。
六、白馬模式:白馬服裝市場
白馬服裝市場素以“單位面積交易量最高”、“市場價值含金量最高”的“鋪王”著稱,并依靠“雙品牌運營”和“會員式孵化”稱雄天下。即,品牌鏈式的衍生:專業服裝市場――品牌服裝市場――品牌商戶、商品――品牌運營、聯盟――品牌投資、擴張。為品牌服裝市場的集約化運營創造了奇跡。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