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第一”勝過“更好”的市場規律:我以前講過2個案例
以水的為例:
娃哈哈是第一種礦泉水,樂百氏是第一種純凈水,可口可樂是第一個碳酸飲料,鮮澄多是第一種果汁飲料,烏龍茶是第一種茶飲料,農夫山泉是第一種天然水,星巴克是最大的咖啡飲料,蒙牛是乳制品飲料的領導品牌,紅牛是功能型飲料第一品牌。
如果你不能某個成為行業第一,也不要灰心,就創造一個類別成為第一。
以計算機為例:
IBM是第一家進入計算機領域的公司,而DEC則是第一個進入微型計算機領域的公司。戴爾以第一家采用電話銷售的計算機公司,微軟則是第一個進入軟件領域的計算機公司,英特爾是第一進入微處理器的計算機公司,康柏是第一個做便攜式個人電腦的計算機公司。
這些有些品牌都是成為第一名的受益者,如果你無法以“第一”的身份進入潛在消費者的心中,你們也不要灰心,那么就創造一個類別使自己成為第一。
問題的關鍵不是每一種“創造品類第一”都能成功,否則每個人都成功了。這也是為什么市場上有這么多創新的產品都失敗了。創新就跟創業一樣,十個出來九個都會失敗。
“創造類別第一”并不是什么秘密,早就公布于天下,如果你覺得“創造類別第一”就能夠成功的話,那么我告訴你,你成功的幾率大概只有十分之一。“創造類別第一”只是你成功的第一步。
為什么現在全球平均100件創意產品,大概只有3件才能在市場上運營,其余97件都會默默無聞?為什么現在這么多企業創新的產品10個出來九個都會失敗?
首先要明確一個觀念:分化是未來的一個趨勢。
比如,你住在一個人口只有100人的小村莊,那么你可能在村子里找到什么樣的商店?那肯定是一家食品,衣服,汽油,油鹽柴米什么都賣的“雜貨店”。但是你搬到擁有100萬人口的城市,你又會在此發現什么樣的商店。這里有分工極細的專業商店,比方說,不單有鞋店,而且還分男鞋店,女鞋店,童鞋店和運動鞋店。
市場越大,商品專業性越高;市場越小,專業性越低,因此當整個世界朝全球經濟的方向推進的時候,當中國面對全球化的階段,企業就必須變得更專業化。
萬科以前在深圳什么地產都做,商務地產,住宅地產,工業地產,什么都做,但是它面向全國市場的時候,它就只做住宅地產。
諾基亞以前在芬蘭什么都做,電子,電器,五金,制造,醫療什么都做,但是它面向全球市場的時候,它就只做手機。這也是為什么諾基亞能打敗摩托羅拉的原因。
可惜的是中國絕大多數公司國際化的過程走的都是多元化的道路,結果碰得頭破血流。
有些公司產品的制造可能在中國大陸,有些設計會在臺灣,后勤支援在印度與菲律賓,工程在俄羅斯,開發在美國。這也是未來發展的趨勢。
50年前,一家雜貨店可能存有4千件左右的物品。如今,平均每家超市存有超過4萬件物品。雜貨店中發生的情況也同樣發生在藥店、服裝店、電器店、五金店、酒店和百貨商店。所有商店的情況都是一樣:更多物品,更多品類,更多選擇。
分化是生命的真相,是企業發展的推動力,也是未來發展的一個趨勢。每一種產品類別,從電腦,通訊,家電到有限電視,隨時隨地都在進行分化。沒有分化,你怎么去創造類別第一呢?沒有分化,你怎么去尋找無競爭市場呢?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