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化:創業者指望能弄到一本商業模式的葵花寶典,然后一統武林。殊不知欲練神功,必先自宮,但天閹所創神功,不是人人都可以學的;即使自宮,也未必成功。
常識:先有商業實踐,后有成熟模式。這是一個不斷試錯和做減法的過程,一個從概念模糊到理念清晰的過程,一個面對復雜的商業環境和競爭性的市場,掌握一種你最順手的方式來獲取最大化利潤的過程。
■文/申 音,NTA創新傳播機構創始人
所謂商業模式,按照流行的學院派說法,是一個基于利益相關者的交易結構。那么,企業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就是所有交易發生的基礎。
常識一: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真正經歷過創業全過程的人,一定知道創業最痛苦的前三步:如何絞盡腦汁想出一個個靈感創意;不斷地在實踐中進行證偽,最終發現一個只屬于你的機會,并將之變為產品或服務;反復打磨你的產品或服務,想盡辦法兜售,直到有人愿意為之買單。
而那些現成模式的復制者們,往往省略了創業早期的兩個關鍵環節。既沒有從點子到產品,更沒有從產品到模式。顯然,這是一個投機取巧的過程。你選擇照搬了人家的商業模式,也就自然地接受了人家對于產品的全部定義。更要命的是,你并不真正理解這種定義從何而來又會去向何處。就好像十年前一講到B2C,大家就覺得是網上賣書,僅僅因為亞馬遜(微博)就是這么做的。
如今,大家才知道網上啥都能賣。團購呢?國內消費者對什么團購感興趣?商家呢?
僅僅照搬人家的模式,并不能保證你能做出和人家一樣好的產品,甚至一樣好也沒有用。因為,需求是產品之母。好的產品或服務一定是從解決現實問題和打破需求瓶頸出發。但彼之需求未必是我之問題。富裕的美國人民有在跳蚤市場淘賣舊貨的習慣,而很多中國人都想開個能不開發票的小店改善生活。所以eBay(微博)是eBay,淘寶是淘寶。
所有人都說QQ的商業模式很“牛逼”,它搭建了一個巨大的平臺,吸引了幾億的用戶,以至于做什么新事情似乎都是信手拈來。可倒回創業早期,馬化騰好像很糾結。沒有人認為QQ這樣的聊天工具能創造什么商業價值,他幾度想要賣掉公司都未遂。事實上,作為即時通訊的鼻祖,ICQ從未獲得過像樣的商業成功,它僅僅被AOL當成一個工具軟件罷了。后來,隨著QQ的不斷完善,滾雪球般地變大,不斷嫁接SP的無線增值、日韓的虛擬物品和網游,才變得獨一無二。今天,馬化騰還是騰訊頭號“產品經理”。
所以,沉下心來先做出一個真正好的產品(服務)來打動你的客戶吧,別管你現在的商業模式是否足夠OK,真正的它遲早會孵化出來,而且很可能在你無心插柳的時候。
常識二:早起的鳥兒未必有蟲吃
創業者成功的必要條件之一是,要有敏銳的嗅覺和極強的位置感。足球場上最好的前鋒總是能夠比對手提前啟動,提前預判球的方向、來路,提前在正確的點埋伏。而一流和二流的區別就在于度的把握,恰到好處的沖刺。魯莽不當的提前,只會成為越位的倒霉蛋。我想,這里面肯定少不了天賦的成分,但它還跟后天的訓練有關。
今天,大的產業潮流很容易判斷,只要查查哪些產業的成長速度能夠多年超過GDP的增速就可以知道。反正,我是不會建議你再去開礦或者搞服裝廠。但關鍵在于,你能否準確把握“錢塘潮”襲來的時間,以及該呆的位置。這決定了最后你是弄潮兒還是犧牲品。
那些英文好、密切接觸國際產業前沿的海歸朋友往往有先發優勢,畢竟歐美還是代表了最先進的生產力。但他們常常把握不好“時間差”和“環境差”,誤會了中國的潛在需求與美國的當下需求。結果,一個很先進的模式搭配一個無人要用的產品。
在DVD、山寨機、數字電視芯片等幾個領域不斷成功的臺灣聯發科(微博),其創始人蔡明介在創業過程中,始終念念不忘一個詞:Outside-in。這個詞可以翻譯成“定位”,但它的本意是“從外部向
內看”。
從內部向外看,你只看到方向。從外部向內看,你能看到位置。
也就是說你只有在充分了解競爭對手和市場信息的前提下,才能對自己進行判斷;判斷之后就是取舍。取舍就是“To do,or not to do”,你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一定要做到心里有數,取舍之后是契合。契合就是一旦決定進入某個領域,采用什么模式配置什么資源。
這樣,你就不會把長跑想象成短跑,你也會先把預期成功的時間乘上一倍,再把風投許諾的資金除以一倍。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