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布斯美國400富豪慈善峰會(Forbes 400 Summit on Philanthropy)于今年6月舉行,在紐約魯賓博物館(Rubin Museum)舉行的晚宴上,比爾·蓋茨(Bill Gate)作為峰會主題演講嘉賓走向講臺,做了一次歷史性的演講。161位億萬富豪以及準億萬富豪在這一天齊聚一堂,試圖幫助解決全球最為棘手的問題。面對著這些人,蓋茨在其演講中闡述了一番“催化式慈善”(catalytic philanthropy)的愿景——創造市場,利用資本主義手段,來持久而系統地幫助那些有需求的人群。
蓋茨將自己的演講內容寫成文章,它將載于《福布斯》雜志2012年10月8日刊。我很榮幸能夠將之發表出來。
比爾·蓋茨:對于資本主義改善人們生活的力量,我是一名真正的信徒。在自由市場能夠運作的地方,資本主義是靈活且具有創造性的,它能滿足世界各地的需求,并在提高人們生活水平的過程中扮演核心角色。
但當我和妻子梅琳達在1993年第一次前往非洲時,那真的是我們第一次接觸赤貧,這對我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們回來沒多久就了解到,非洲大陸每年有數以百萬計的貧困兒童死于麻疹、瘧疾、乙型肝炎、黃熱病等疾病,而這種情況在我們美國基本不存在。輪狀病毒(Rotavirus)是我從沒有聽過的一種疾病,它每年會殺死50萬名兒童,其中沒有一個是發生在美國。
我們原以為,如果數百萬兒童正在死亡線上掙扎,那一定會有來自全球各方的努力在拯救他們,但我們錯了。雖然私營部門在滿足人們——那些付得起賬單的人——的需求方面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但世界上還有數十億的人沒有辦法以引起市場關注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因此,他們只能忍受匱乏。另外,盡管私營經濟市場在醫學、科學和技術方面培育出很多了不起的創新,但私營部門對創新的投入仍然不夠,遠遠不夠。有一些巨大的創新機會是被市場忽略掉的,因為冒那種風險只能獲得微不足道的回報。
針對貧困人群的創新正是受到這兩方面市場局限的阻礙。如果沒有買家買單,市場是不會把巨大的賭注押在突破性的研究上的。這就解釋了我們現在為什么還沒有瘧疾疫苗,盡管每年有100萬人死于瘧疾。
在這種缺口上,政府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能提供市場所不提供的服務,從而支起一張安全網。在一定程度上,政府也能在市場缺席的地方為創新提供資金支持,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所進行的醫學研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但是,政府在支持創新方面也存在自己的不足:政府一般不著眼長遠,因為選舉周期很短;政府趨向于規避風險,這是考慮到政治對手會利用失敗大做文章。跟私營市場不同,政府所擅長的不是播下數量眾多的創新種子,而只是為那些取得進展的創新提供支持。
所以,當你走到企業和政府都愿意投資的創新的盡頭,你仍可以發現一片廣闊、尚未開發且回報巨大的創新空間。這片空間是肥沃的土壤,可以滋養我稱之為催化式慈善的事業。
催化式慈善擁有私營市場那種高度警覺的風險意識,但又能超越主要的市場局限:投資者不需要獲得利益和好處——那都流向了窮人、病人或全體社會成員,他們都能從這樣一種創新中獲得巨大的回報,這種創新除非慈善事業一馬當先,否則企業和政府很可能不會參與進來。而一旦你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催化式慈善就能利用政治和市場的力量將那些創新帶給最需要它們的人。
這一直是我們向兒童疾病疫苗的研究、生產和分發提供支持時所采取的做法。隨著梅琳達和我越來越深地參與其中,我們發現一些急需的疫苗就在貨架上擺著,而另一些則根本沒有機會生產出來。在我們生活中有史以來第一次,我們是在一個市場力量鞭長莫及的世界里開展工作。
慈善事業的作用只是起個頭。我們利用基金會的資金建立了一套讓市場力量為窮困人群服務的系統,這套系統保證了藥費支付,這樣制藥公司尚且可以賺到一點點的錢,或者至少不用折本。隨著這種方法的價值漸顯,政府投入資金來為市場激勵機制添磚加瓦,一些制藥公司也開始將解決貧困世界的疾病納入自己的商業模式之中。在研究和分發領域,有針對性的慈善資金促使企業和政府采取行動。自2000年以來,這種催化式慈善的合作關系已經讓2.5億名兒童獲得疫苗接種,拯救的生命超過500萬,我們甚至有望在2015年看到瘧疾疫苗的問世。
對于將我們擁有的資源以我們知道的最好方式回報給社會,梅琳達和我深感榮幸并自知責任在肩,但你并不需要成為一家大型基金會的主席才能去改變這個世界。
冒險者需要后援,好的想法需要布道者,被遺忘的社區需要為其利益發聲的人。不管你擁有的主要資源是獻身志愿服務的時間還是辛苦掙來的美元,通過催化式慈善,只要相對較小的投資,我們就能產生巨大的影響。對我來說,這已被證明是世界上最好的工作,它跟我曾經做過的許多事情一樣激動人心和令人謙卑。
微軟公司董事長比爾·蓋茨同時也是比爾和梅琳達·蓋茨基金會(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的聯席主席。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