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教師節。上海張江科技園區稍顯冷清。
電商“黑馬”1號店的總部就位于園區里一幢并不起眼的小白樓里。在接受本報記者獨家專訪時,1號店董事長于剛時不時會接到教師節祝福短信,因為他曾是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管理學院的終身教授。
此時,正值電商價格戰愈演愈烈,輿論將更多的關注點放在了京東以及蘇寧、國美身上。為什么說1號店是電商界的黑馬呢?數據說話,成立四年的1號店,銷售額從2008年的417萬躥升到2011年的27.2億元,前三年成長率達到192倍;員工數量從當初的僅僅兩名創始人到現在超過了6400人;目前注冊用戶超過2000萬。于剛的創業故事甚至已被沃頓商學院引為MBA課程的案例。
最為重要的是,1號店已經和世界第一的零售巨頭沃爾瑪聯姻。目前,1號店正在從超市貨全面轉向百貨化,并且“立志”要做成平臺型電商。這對于剛的考驗不小,因為在上有淘寶系,下有京東、蘇寧、亞馬遜和當當的這一領域想脫穎而出難度不小。
“我不認為中國只會有一家服務所有用戶,將來電商格局是多家并存的,而排名前幾家的一定是幸存的勝利者,1號店已經在第一梯隊了,未來要保持隊形、保持更大的發展速度。”于剛說。
1號店百貨化
于剛曾任戴爾公司副總裁,主管戴爾全球在亞太地區的180多億美元的采購和物流業務。在此之前任亞馬遜副總裁,管理其全球供應鏈包括配送、采購、庫存和庫容。而他的搭檔劉峻嶺(現任1號店CEO)之前是戴爾中國內地及香港區總裁。
于剛這樣的經歷,注定了他會非常重視管理系統、后臺IT系統的建設。“1號店創始的時候,招的第一個人就是CTO ,招的第一批團隊就是技術團隊。”于剛對時代周報記者透露,除了財務和OA系統是買的,其他像供應商管理、采購管理、價格管理、倉儲物流管理、品類管理等各種系統都是自己開發的。在武漢的研發中心,年底將擴員至1000人以上。
今年,賣食品、飲料等超市貨起家的1號店將擴充商品品類作為重要戰略來執行。
“食品飲料這類產品不但對供應鏈的要求極高,而且毛利低,因此,單做這一品類很難盈利。所以,1號店要增加高毛利的品類。” 電子商務觀察員魯振旺對記者分析稱。
于是,1號店開始賣書、賣衣服、賣家電、賣生鮮蔬菜等,目前品類超過了100萬種。
“給你個例子吧。1號店去年4月份開始賣進口牛奶,剛開始一個月1個集裝箱,現在一天能賣3個集裝箱。”于剛說。
除了擴充品類以外,開放平臺戰略也成為1號店擴大規模、“比肩“京東、當當和亞馬遜中國的必由之路。于剛認為,第三方商家能夠與1號店形成互補,既可以豐富產品,還能夠覆蓋更大的地域。因此1號店做開放平臺是趨勢。
據于剛介紹,1號店于2010年推出“1號商城”。目前已經有超過2000家品牌商入駐。
此外,于剛還將目光轉向了代運營領域,主要面向希望進軍電子商務領域而又缺乏電商運營能力的傳統企業。“1號店的庫存管理、產品管理、訂單跟蹤以及配送能力等可以支撐1號店做第三方業務。”他認為。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