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傳統企業,無論是萬科這樣的房地產企業,還是海爾這樣的電子消費品企業,它們的強大都建立在一個最基本的要素之上,那就是規模擴張。今天的電商正摧毀傳統的規模擴張模式,正如小米正在摧毀國內手機、騰訊正在摧毀移動聯通一般。
小米模式也許不完美,騰訊也許還很幼稚,但如果你不懂小米與騰訊所代表的聚合模式(aggregation)——阿里巴巴也稱之為C2B模式,那么,現在擁有的財富與地位,將成為飛翔中掛在翅膀上的金子,成為你墜落的包袱。
傳統企業的競爭模式:做大是唯一的選擇
很多人認為,規模擴張最大的價值是規模效益,事實上,傳統企業的規模效益早就被其官僚化的管理對沖了。大企業的好處在于,它們控制了渠道,比如萬科的規模讓它可以容易地獲得土地資源,海爾的規模可以讓它容易地獲得商場準入。
我在貴州大學對EMBA學生演講的時候說過:貴陽最好的商業綜合體,賣的全部是非貴州的產品吧?我并不反對市場開放,我想說明的是,在工業革命時代,所謂的市場開放的結果,是巨無霸企業對“賣場”的壟斷,對傳播渠道的壟斷,這種壟斷讓小公司創業越來越難。
我覺得,無論你用什么標準,如果小公司創業越來越難,那這樣的市場環境一定是反市場的。沒有了大量小公司的創業,大公司就可以躺在品牌壟斷的功勞簿上睡大覺。
更重要的是,客戶處于什么位置?無論那些大公司如何標榜以客戶為中心,本質上客戶都是被“調查”的對象:調查你,懂得你,然后“催眠”你,這種被稱為“史玉柱兵法”的“推式”營銷游戲中,消費者永遠是被營銷的對象。道理很簡單,大公司控制了傳播渠道,看看央視標王的身價,就懂了。
就我接觸的中國企業家中,最警惕“規模崇拜”的是王石,當年提出萬科十年千億的戰略目標時,他是有所反感的,因為在他心目中萬科是一家弘揚人文精神的公司。但在房地產這種傳統發展模式中,做大就是必然的選擇,今年的萬科顯然是房地產規模的代名詞之一。
在這一點上,李東生就認識得清楚多了,他常提的口號是:“大不一定強,但不大,注定不強”。這才是實話,講出了傳統企業發展的實質,那就是工業革命是一場“空間爭奪戰”,誰擁有最多的資源,占有最大的空間(實體空間與傳播空間),誰就是老大。
電商革命:爭奪客戶價值的瞬間聚合模式
所謂的電商,講的其實是一個簡單的商業現象,那就是生意是通過互聯網完成的。
互聯網的特點是什么?是徹底地顛覆了空間的限制。互聯網企業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有一個革命性的精神,那就是,不像萬科、海爾一樣強調對空間資源的占有,而是像蘋果那樣強調對客戶時間資源的占有。
也就是說,像Google和阿里巴巴這樣的公司,它們沒有任何空間規模,它們有的是對客戶時間的占有:客戶因為節省時間而使用這些公司的產品,Google節省了獲得信息的時間,阿里巴巴節省了購物的時間,而且消費者可以隨時隨地使用。
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移動互聯網讓商家可以“零成本,零時間接觸客戶”,無論你在哪兒,移動互聯網可以在瞬間連到你,我管這種現象叫“瞬連”——瞬間可以連接地球上的任何一個人。
舉個例子,美國FBI發布了“十名通緝要犯(Ten Most Wanted)”,通過移動互聯網,十秒鐘之后,一個中美洲居民發現其中一個是自己的鄰居,然后立即“私信”給FBI,半小時后將其抓獲歸案。
美國著名網絡戰略專家查克·馬丁(charles martin)把這種現象叫“全球性思想”,我把這種現象叫“瞬間聚合”,即信息傳播方式導致的“警察與百姓的零成本接觸”,從而徹底改變了“警察抓壞人”的模式!
查克·馬丁(charles martin)在十多年前,就在《數字帝國(the digital estate)》一書中說,能夠懂得超越空間地域看問題,是一種思想的飛躍,而在網絡這個沒有邊界的帝國,聚合遠比殘酷的競爭更有效。
是的,把眼光放到空間資源的有限性叫競爭,把眼光放到客戶價值的無限組合叫聚合,從有限資源的競爭,到全球化資源的聚合,這是電商對傳統產業的最大的顛覆!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