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該肩負什么樣的責任?”這是一個持續的熱點話題。日前,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成為國資委給中央企業“考卷”的“必答題”,再一次引發業界關注。
央企大多關系到國計民生,承擔著重要的社會責任。而資本市場作為經濟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央企的作用更加凸顯出來。在支持央企上市的同時,維護其市場地位、股價穩定同樣有其必要性。
不過,與趕赴資本市場融資的急切和大手筆相比,近年來央企、國資大盤股的市場表現令投行機構傷神、投資者傷心。特別是今年以來的疲弱市道下,越來越多的這類個股股價“沖破發行價、邁向凈資產”,投資者的持股信心近乎崩潰,這從中國交建和中信重工這兩只最近上市的央企上市公司慘烈的市場表現上可見一斑:前者“縮股”發行股價在發行價上仍未挺過3個月;后者為“年內最大IPO”,但上市首日盤中破發,第二天就干脆“棄守”發行價。
投資者“用腳投票”,眾口一詞的說法就是“盤大,不好炒,只能給予低估值”。但筆者認為,似乎只說到了表象,相關企業重融資輕回報、“上市成為終極目標”、權利與義務不對等或是深層次原因。
央企在資本市場融資的“胃口”之大,投資者有目共睹。從各年度的“最大IPO”,到巨頭們再融資的“信手拈來”,無不表現出一種特立獨行的風范,堪稱資本市場的“權貴階層”。統計顯示,自2009年7月IPO重啟以來,3年的時間A股市場共836只新股發行,募資總額達到10391億元,其中12個單筆募資超過百億的IPO項目有11家有央企背景,募集資金達到2453億元,占比近24.5%,包括農行的685.3億元和中國建筑的501.6億元。也就是說,通常情況一家央企上市占用了數十個普通IPO項目的募集資源。
雖然不少央企、國資上市公司占據著龐大體量的社會資源,甚至壟斷了市場,也能賺取巨額利潤。但是,它們向財政上繳利潤、對股東分紅的壓力微乎其微,上市公司高層也不需要看中小股東們的臉色行事,這種情況下,投資者追求回報或是一廂情愿的事情。
雖然在各方“簇擁”下,央企們陸續踏入資本市場,但不少上市后股價卻成為“沒娘的孩子”。因為二級市場股價表現與央企、國資類上市公司高管們的自身利益無關,也少有公司有市值管理的制度安排,大股東及關聯方做出維護自家公司股價穩定的舉措需要魄力。
在股價持續低迷,大股東及關聯方認為股價不能體現上市公司價值的情況下,為穩定市場信心,入場增持案例屢見不鮮。不過,雖然股價整體表現疲弱,但央企大佬們少有增持動作,有的也多是“形式大于實質”。
這一次,央企大股東進場“護盤”中又出現了寶鋼、中石油的身影。歷史上,寶鋼集團數次出手增持寶鋼股份,且屢有斬獲,塑造了自身“負責任”的企業形象。而盡管中石油目前A股的股價僅剩上市初期的“零頭”,但其二度大手筆增持,繼續努力消除“天價上市”的不利影響,值得市場肯定。
不過,面對超跌的股價,不少央企上市公司及關聯方表現出對“高價發行可以,低價增持難行”的執著。中國鐵建和中國中鐵是兩只破發率均超四成的“難兄難弟”,兩者在上市之后也都曾拋出了“高價”定向增發的計劃,雖然破發、破凈讓計劃暫時作罷,但投資者期待的大股東增持卻始終未曾謀面。
央企不去努力維護企業形象,對自身的價值沒有信心,不敢擔當,那投資者還留戀什么?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