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傳志:締造聯想神話

柳傳志
柳傳志,曾經聯想神話的締造者,2002年將兩桿大旗分別交給了兩員愛將——楊元慶和郭為,實現了聯想的“無縫交接”。傳奇的人生不僅激勵了一代年輕人立志創業,而他本人更成為新時代企業家的代言人。
回首過去,柳傳志的語氣云淡風清。也許就是因為他經歷過“大江東去,浪濤盡,千古風流人物”的人生軌跡后,已達到“上善若水,水潤萬物而不爭”的境界吧。娓娓的講述,依然有當年的豪情余韻。
四十創業
人說四十而不惑,很多人到了這個年紀卻不愿再改變,再冒險,想尋求更安全的生活方式。柳傳志卻在不惑之后開始激情創業,因為“不惑”意味著什么都想明白了,柳傳志在四十歲的時候終于想清楚自己真正要做的是什么,于是他義無反顧。
年輕的柳傳志同樣沒能逃脫上山下鄉的命運。談起當年的感受,他說: “在文化革命期間,中國從來不好好搞建設,都是在人斗人。當時就覺得中國人非常的窮,而且不好好的發展自己國家的經濟,也沒有辦法讓你能夠得到發展,實現自己的理想,這個時候我感到很痛苦!
1976年打倒“四人幫”,文化革命結束以后,柳傳志希望能夠好好的工作,努力在業務上取得成績,同時也希望能到國外去,深造以后再回來工作。可是工作后柳傳志并不滿意,他發現中國的科學研究和實際運用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問題。當時柳所在的中國科學院是中國科學界的最高府地,那里有科學界頂尖的人才?墒撬麄兊墓ぷ鲄s不能轉化為直接生產力。提起以前在科學院的工作,柳傳志說: “我們當時也做計算機,可是做計算機和現在的概念不一樣,最早曾經用在中國的原子彈、導彈等方面。后來研究計算機主要是為了體現中國的發展水平,用來和美國、蘇聯相對比。以這樣的目的做計算機,對普及計算機有什么用處?沒有把它以產品的形式進行批量生產并且銷售出去,甚至有的機器做完了以后就棄置一旁,跟著再做第二臺。我們這些技術人員寫論文說明這個機器所達到的水平,寫完論文以后就提職,漲很少的幾元錢工資,大概就是這樣。從打倒“四人幫”之后,我連續參加過三臺機器的設計,也獲得過三次獎,但是實際上對國家經濟發展都沒有什么真正的幫助。”
后來周光召院長提出了關于科學院科技改革的做法:科學院里研究所分成兩類,一類做基礎性研究,主要是研究物理、數學等方面的內容;另一類做應用型研究,專門做計算機、自動化控制這些方面的內容。這樣就能把應用型研究的成果推到市場上去了。這是一個很好的改革方案,但是也意味著要冒巨大的風險,因為要把研究成果變成產品就要辦企業,而辦企業就要離開研究所,以后的生活就不再有保障,所有的后果都要自己承擔。以至當時幾乎沒有人敢做。當年四十歲的柳傳志,作了一個改變自己的命運的決定。他毅然跟其他十個人(在這十一個人里面有六個是工人,只有五個是技術人員)走出研究所開始了他們的創業之路。問起他當時這樣做的原因,他笑笑說:“一方面希望能夠體現和證明自身的價值,看看自己到底能做什么事,到底有多大本事;另一方面就是看到太多研究成果被束之高閣,我希望通過辦企業,嘗試‘高科技產業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