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影響
柳傳志被稱為天才謀略家。他認為自己的這種商業謀略很多來源于他在軍校里學到的戰爭謀略。在聯想有一句話,叫做“把5%的希望變成100%的現實”,這種精神和軍人打仗時的精神非常相似。另外,他經常講: “先慢跑幾步,當確認腳下是堅實的黃土地后,發現確實沒問題,然后撒腿就跑”,這和軍校里講的“四快一慢”的戰術原則相符合。
柳傳志說他在軍校的學習對他主要有兩方面的影響,一是戰略上,比如:制定一個目標以后要堅決完成,不顧一切,且在作戰以前要有充分的準備。另一個是戰術上,要有所謂“四快一慢”的思想方法,反復勘察,不能隨便行動。他把戰爭謀略引進到聯想,對企業的發展確實起到了積極作用。另外,他還特別注重企業的文化建設,如同軍隊里很重視思想政治工作。 “求實進取,以人為本”是聯想的根文化,聯想一向非常注意領導班子的團結以及對員工的激勵方式等等。在聯想,他們總結的一條管理理念叫“管理三要素”,即“搭班子、定戰略、帶隊伍”,其中“帶隊伍”里面有三點,第一點就是怎么讓戰士愛打仗,這里面包括了精神激勵、物質激勵和文化激勵等。
柳傳志說:“這些都跟我在部隊里面學到的東西是分不開的。”
一種改變
創辦一個企業,企業的發展和人的不斷完善是同時進行的。柳傳志他的脾氣就是在聯想里磨掉的。在企業創辦之初,柳傳志脾氣比較大,公司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柳總有魄力,因為柳總有脾氣。”他自己也承認當時火氣過旺:“我原來的脾氣是比較急,因為剛剛創辦聯想的時候,經常會面臨著生死存亡的危機,壓力比較大。另外一個原因是那時候采取的管理方式是指令式管理,就是領導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公司越來越大,再加上我自己看到了脾氣急躁會給公司帶來不好的影響,公司里也確實有句形容我脾氣大的順口溜在流傳,我聽說以后,當時就感到很緊張,覺得我這樣肯定是不對的,因為大家會一層仿效一層。后來,我就努力改造自己,現在我自己覺得改造得還挺好,外面的人感覺也不錯”。
柳傳志說: “聯想的成功跟我有一定的關系,但不是全部。首先我給自己樹立一個高遠的目標,就是堅決要把聯想做成一個百年老店,并且堅定不移地向這個目標前進。接下來的是執行,在這方面我是非常重視的,打個比方就是‘船和橋’,如果過河是目標,就要想清楚是需要造橋,或者需要造船作為手段,這實際上就是執行方面的事情了。在我的性格當中,我非常明白該做什么,該怎么去做。另外一點就是對文化本身的重視,如何在企業里形成一個好的一個氛圍。這些都和形成聯想企業風格有關。目前聯想控股旗下的聯想集團、神州數碼、聯想投資等子公司,基本上都有這種風格。他們還有更高的目標,并且還有實現這個目標的執行能力,同時還有一個可靠的企業文化等等。當然,我也在企業中學習了很多別人的東西。”
產業報國
如今作為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的柳傳志雖然退居二線,但作為其母公司聯想控股的總裁,60歲的他依然滿懷激情地進行企業多元化發展的探索。
聯想控股的愿景是“以產業報國為己任,致力于成為一家值得信賴并受人尊重、在多個產業內擁有領先的企業、在世界范圍內具有影響力的國際化控股公司”。聯想近20年的發展,就是在走一條產業報國的路。比如在投資回報率方面,國家投了20萬元,他們上交幾十個億,企業做強了,上交的稅收多了,國家就可以用這些稅收解決農村、教育等問題。在1993年,1994年外國企業大舉進軍中國的時候聯想一舉勝出,這也是聯想給國家做的貢獻。
聯想很好地解決了股份制改造,接班人的問題等等,從某種意義上上都是聯想產業報國所作出的社會貢獻。在承擔社會責任方面,聯想關注環境、農民、弱勢群體保護等問題。根據國家的需要和自身情況進行投入和支持,比如非典、水災、興辦教育、見義勇為等等。今年,聯想成為奧運合作伙伴,這個計劃不僅對企業的發展大有益處,同時也為國家爭得了榮譽。柳傳志說:“我們就是要把報國大旗高高舉起,讓我們的管理層,我們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這個旗下。當然,談到產業報國、社會責任,我們要擺正企業和報國、社會責任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說,首先要有企業的發展,而且是安全發展,才談得上社會責任和產業報國。”
別樣生活
說起現在的生活,柳傳志說他很滿意,少了些往日的繁忙和疲憊,多了份自由。比起以前會有多一點的時間參加一些業內的活動,和媒體交談。業余時間主要是看看書,并且樂于向企業界推薦一些好書。如果時間允許,每天還會游游泳,鍛煉身體。但主要精力仍然在聯想集團和聯想控股的工作上,他雖然從聯想退休,但仍然日夜關注著聯想這艘大船的航向。對于一個如此睿智與果敢的業界巨人,我們除了送去景仰的目光,還有無盡的祝福。柳總,會越走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