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我的秘書向我提出一個問題:陳老師,我覺得客戶甲有點怪。她說:客戶甲去買一張演唱會的票,300元他嫌貴,猶豫很久,始終沒買,但客戶甲其實并不缺錢。但有一次,有一個著名企業(yè)總裁出版了一套“教導(dǎo)管理”光盤,6張光盤賣到天價1500元,客戶甲卻毫不猶豫將它買下來。為何¥300演唱票,客戶甲嫌貴,卻去買¥1500的幾張光盤呢?
解答如下:客戶甲是將學的經(jīng)濟學的知識應(yīng)用到日常生活里,客戶甲每花費錢的時候,會先想這花錢是‘投資’行為或是‘消費’行為?
買光盤,這1500元是“投資”行為,它其實沒有花出去,它增長了客戶甲的知識,讓客戶甲更有智慧,在未來的日子,客戶甲用新學的智慧,會賺回1500元的好幾倍,錢始終還在客戶甲的口袋。
但購買演唱會的票,是“消費”行為,是給了別人,再也拿不回來了。
本篇文章來源于京華網(wǎng) 原文有一天,我的秘書向我提出一個問題:陳老師,我覺得客戶甲有點怪。她說:客戶甲去買一張演唱會的票,300元他嫌貴,猶豫很久,始終沒買,但客戶甲其實并不缺錢。但有一次,有一個著名企業(yè)總裁出版了一套“教導(dǎo)管理”光盤,6張光盤賣到天價1500元,客戶甲卻毫不猶豫將它買下來。為何¥300演唱票,客戶甲嫌貴,卻去買¥1500的幾張光盤呢?
解答如下:客戶甲是將學的經(jīng)濟學的知識應(yīng)用到日常生活里,客戶甲每花費錢的時候,會先想這花錢是‘投資’行為或是‘消費’行為?
買光盤,這1500元是“投資”行為,它其實沒有花出去,它增長了客戶甲的知識,讓客戶甲更有智慧,在未來的日子,客戶甲用新學的智慧,會賺回1500元的好幾倍,錢始終還在客戶甲的口袋。
但購買演唱會的票,是“消費”行為,是給了別人,再也拿不回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