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民理財時代下,像子彈一樣亂飛的投資誘惑背后可能正潛伏著巨大的陷阱,讓投資者的荷包越投資越縮水。“3·15”的警鐘下,將金融維權進行到底成為投資者不得不面對的現實,你可以不精通,但你不能一無所知。
1、用卡陷阱
激活還是睡眠?都收你
昆明白領楊小姐3年前礙于人情辦了一張信用卡,由于已經有很多信用卡,她決定暫不激活。去年,楊小姐一家準備出國旅游,為了方便購物,她激活了這張信用卡,“誰知道不久就收到銀行賬單,讓我支付第一年年費300元。”更讓她郁悶的是,銀行客服提醒說當年楊小姐還需要去補刷5次卡才能免年費,“未激活的信用卡根本不應該收年費,我又沒有獲得任何服務,這是霸王條款。”
免息還是免費? 還蒙你
“免息分期,其實銀行這話只說了一半。”李小姐最近用信用卡刷了5萬元用于購物,由于經常收到銀行免息分期的宣傳,她為了給自己減輕壓力就申請做成6期分期還款,結果銀行要求她支付手續費1620元,“原來免息根本不代表免費,還要收我的手續費呢,真虧!”李小姐回憶,她在用卡過程中就經常莫名其妙被收費,有一次在境外刷了一筆美元消費,還款時柜臺不能查詢欠款,導致她少還了1美元,第二個月遭到全額罰息。
權威點評:目前例如工商銀行等部分銀行已經把全額罰息改為欠款部分罰息。而監管部門也在行動,銀監會日前發布《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明令禁止信用卡不當營銷行為,強調信用卡未經持卡人激活,不得扣收任何費用。業內表示,信用卡收費項目應該進行強制性披露,讓持卡人明白消費。
理財師提醒,持卡人首先應仔細閱讀所持信用卡手冊,了解信用卡是否允許超限以及收費情況,刷卡消費時留意消費金額,避免超額消費。
2、收費陷阱
增值還是縮水?就扣你
方先生已經不記得自己有多少個賬戶了,公積金、工資卡、代收水電費,甚至有一次購房時還開了3個退稅賬戶,家里的睡眠存折一大堆,和銀行卡都對不上號,“不是有報道說長沙儲戶500元存3年縮水100多元嘛,我好多卡上的錢最多就是幾十元,不知道被扣了小額賬戶費以后是不是倒欠銀行錢了?”
權威點評:日前,中國銀監會、中國人民銀行、發展改革委聯合下發《關于銀行業金融機構免除部分服務收費的通知》,7月1日起,將免收小額賬戶管理費的賬戶僅包括已簽約開立的代發工資、退休金、低保、醫保、失業保險、住房公積金的賬戶,而其他開通且存款金額不足500元的一般賬戶仍然會被收取的。因此在辦理銀行卡或存折時,要向銀行工作人員咨詢好相關的規定,對手頭的賬戶進行整合,保留一些必需的卡或存折即可。
3、銀保陷阱
存單還是保單? 繞暈你
市民李女士和老伴拿著辛苦攢下的1萬元去昆明新聞路一家銀行存錢,剛進門就看到大堂內端坐著一個著裝整齊的工作人員,她熱情地推薦兩人投資一款產品,收益大大高于銀行理財產品。回家后,李女士的女兒發現這其實是一份銀保產品,投資期限最少5年,如果中途退保將有很大損失。
權威點評:在銀保合作的背后,部分保險公司和銀行盲目追求規模,有些銷售人員受利益驅動,在銷售過程中采取夸大保險產品收益、將保險產品與存款混淆、隱瞞風險和費用扣除等方式誤導消費者購買,出現了不少存單變保單的案例。就在3·15前夕,銀監會、保監會聯手整頓銀保銷售,發布《商業銀行代理保險業務監管指引》,明確規定商業銀行不得允許保險公司人員派駐銀行網點,不得將保險產品與儲蓄存款、銀行理財產品混淆。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