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收益陷阱
保本還是虧本? 迷惑你
有報道稱,高女士于2007年12月21日在某銀行北京分行購買了一款名為“藍籌計劃2號”的理財產品,該產品期限兩年,從2008年1月11日起到2010年1月11日止,產品到期后收益虧損4.51%。高女士認為該產品存在夸大收益等違規行為,此前打出的宣傳語為“藍籌計劃2號”理財產品預期最高年化收益率為36%,上不封頂,低風險,而該產品為投資于藍籌股的產品,風險可想而知。同時,該產品說明書上募集資金為20億元,實際運作金額卻為30多億元,該產品運作1個月時就被曝出近10%的虧損,高女士已經將銀行告上法庭,理由是銀行多處違規。
權威點評:目前,理財產品說明書所稱的預期收益率,并不等于實際收益率,但從字眼上看還是有一定的誤導作用,預期收益也可解釋成到預定的日期能獲得的收益。銷售人員推銷理財產品時的收益承諾,投資者最好要求其以書面形式記錄,以便日后取證。理財師還建議,投資者在選擇銀行理財產品時,不能只關注預期收益率,更要關注數字背后所蘊藏的風險,如收益率風險、投資標的的市場風險、匯率風險和流動性風險等,必要時,投資者購買理財產品時還可以錄音以保護自身利益。
5、炒股陷阱
消息還是黑幕? 賠死你
“現在是這只股票40元以下最后機會,砸鍋賣鐵都要進!”日前,楊小姐的朋友在QQ上收到這樣的消息,由于對方也算是朋友的朋友,她就推薦給楊小姐。眼看第二天這只股票果然一路飄紅,楊小姐忙不迭地把所有積蓄全部投了進去,誰知剛買進就開始一路下跌,別說沒見過40元以上,最低時還跌了30%以上,楊小姐郁悶地說:“以前炒電視上股評家推薦的股票就虧得血本無歸,還去相信所謂內部消息,真是汽車博成電單車了。”
權威點評:“如今已經有人開始利用微博等新平臺進行非法證券等活動。”廣發證券昆明東風西路營業部相關負責人透露,從監管部門了解到,非法證券活動陷阱里,專家診股被排在首位。此外,還有人通過炒股博客、QQ群、UC視頻聊天室等網絡互動平臺,發布大量股評和薦股信息,詐取會員費和服務費。非法證券活動案發與市場行情呈正相關,越是證券市場行情向好時,非法證券活動就愈是猖獗,一些投資者也因市場紅火而獲利心切,更易上當受騙。同時,其手法隱蔽,欺騙性極強。
6、釣魚陷阱
李逵還是李鬼? 就黑你
2011年1月17日,犯罪嫌疑人譚某等人制作了某銀行的山寨網站,后通過群發短信的方式,冒充該銀行通知被害人中國銀行網銀E令即將過期,要求被害人登錄網站進行升級。被害人信以為真,便根據短信提供的網址登錄操作,導致被騙30萬元。由于犯罪團伙采用了群發短信的方式,收到短信的被害人陳某等人相繼上當,被騙金額達6萬余元。
權威點評:到目前為止,類似山寨銀行、證券公司的網站層出不窮,網銀被盜現象時有發生,目前多數銀行網銀已加入新的安全保護功能,但是最重要的還是投資者提高個人信息保護意識,卡號、賬號、密碼、動態口令碼等切勿泄露。切勿點擊可疑鏈接,盡量手動輸入正確網址登錄合法網站,謹防輸入短信、電話、網站頁面提示的網址。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