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平民化 糾結和尷尬
經過一段時間的瘋狂,拉菲的傳奇或者已經接近尾聲。
2010年份拉菲的期酒價格短時間沖高后便回落。今年,拉菲的市場價格走向明顯開始橫盤或向下,造成這種結局的直接原因是品牌的“平民化”,似乎喝拉菲已經不再是有檔次的體現,一部分拉菲消費者對這個品牌的熱情已經明顯冷卻下來。
“在北京、上海,現在很多人都不再喝拉菲了,你喝了人家會笑話你不懂行。一些酒商向我反饋信息,今年才賣了幾瓶拉菲,消費熱點開始向其他頂級酒莊分散。”陸江認為當前拉菲價格過于偏高。
拉菲酒莊當然也知道自己的品牌時下面臨的處境,如果一直保持如此高的價格,“拉菲”這個牌子可能會變味,他們的確不愿意讓一個有著“國王之酒”美譽的品牌淪為炫富工具,但又確實舍不得中國市場上的真金白銀,只能一邊糾結一邊賺錢。
在中國市場,宴請與禮品一直是支撐拉菲的“剛性需求”,如今的“剛性需求”被二三線城市撐了起來。“在那些對葡萄酒認知很缺乏的二三線城市,拉菲還將長時間盛行。因為拉菲的名氣代表著誠意,中國人宴請時,總是會用最穩妥的牌子。”
但是,葡萄酒并不像白酒一樣越放越香,越放越有價值,所有的葡萄酒都有保質期。“大多數葡萄酒都是普通餐酒級別的,應該在釀制后就立即飲用,因為它們并沒有可以陳年存放的能力,放久了也就壞掉了。只有窯藏級別的葡萄酒才是能夠并且值得收藏的,但是它們只占到葡萄酒總量的0.1%不到。”老方說。
好酒并非只有拉菲
中國人為什么如此狂熱地追捧拉菲?曾有人這樣總結:“如果你宴請10個人,上拉菲人人都會知道是頂級好酒,上拉圖只有五六個人知道,上瑪歌只有兩三個人知道……”
可事實上,拉菲的國際地位并不是第一,哪怕是中國人頂禮膜拜的1982年拉菲。
在美國《葡萄酒觀察家》雜志選出的“20世紀12瓶夢幻之酒”排行榜上,波爾多入選的只有1900 年瑪歌、1921年伊甘、1945年木桐、1947年白馬、1961年柏圖斯,并沒有拉菲。
而在專業人士看來,拉菲并不適合與中國食物搭配。
英國著名酒評家、葡萄酒大師杰西絲·羅賓遜在2008年發表的《拉菲的傳奇》一文中就指出:“我肯定比一般的中國人更喜歡拉菲的味道,它非常干,幾近嚴峻,醇厚,優雅,而這種風格讓葡萄酒新手接受起來定會特別艱難,與中國的大多數食物搭配更是一場‘酷刑’——無論是各個省份的甜、酸以及辛辣的食物,還是高級飯店餐廳里奢侈的堆滿松露和鵝肝醬的食物。”
在美國著名酒評家羅伯特·帕克給過滿分(100分)的2007年之前的法國葡萄酒中,截至2010年10月的重新評定結果,仍然能夠保持滿分的波爾多葡萄酒,拉菲只剩2個年份(1996、2003)。另外,在羅伯特·帕克的評分系統,拉菲還曾經創造過波爾多葡萄酒分數最低紀錄——1974年拉菲只得56 分,50—59分屬于“令人無法接受的葡萄酒”。
主持了無數次品酒會,陸江說,他早已忘了第一次喝拉菲時的口感,拉圖酒口感雄壯,瑪歌酒口感溫柔,但形容拉菲,他只用了“中庸”二字。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