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貸”后連鎖危機
次貸危機至今仍在發酵
啟示:選對品種
2007年8月由于美國次級按揭問題引發信貸危機,直到華爾街巨頭雷曼兄弟倒臺,從而引發新一波全球性金融危機。道瓊斯指數從2007年11月份開始的16個月中,累計跌幅達到53.53%。
如果選對投資品種,依然有不少賺錢機會,如黃金市場,在2008年雷曼兄弟倒下后,金價從當年9月15日到10月10日的區間漲幅接近兩成。而同期道指暴跌23%。
在國內資本市場,債市成了疲弱股市最好的對沖投資之一。
僅以國債為例,在2007年10月26日到2008年11月27日這一年左右的時間里,21國債(7)累計上漲了19.68%,而上證指數同期跌幅高達63.67%。而在今年7月份以來,A股繼續走低了15%左右,而21國債(7)依然保持了1%左右的漲幅。
大佬榜樣
在熊市之中,不少投資者都以“現金為王”而洋洋得意,為股市暴跌而恐懼,但股神巴菲特卻認為,現金多了不是好事情,而且市場的過度悲觀和下跌往往成為有準備之人的發財機會。而股市和樓市就算是跌出來的發財機會。
----市場大跌成為購買美國股票的良機。
----“不以便宜的價格買糟糕的,只以合理的價格買最好的。”
----巴菲特
----好景時,絕不過分樂觀;不好景時,也不必過度悲觀。
----李嘉誠
李嘉誠:危機期間會大量投資
不買便宜的 只買有潛力的
2008年10月份,全球股市哀鴻片野,市場信心跌至冰點,不少股指一度出現恐慌性暴跌。但巴菲特卻說,市場大跌成為購買美國股票的良機,而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年報也證實,股神在“別人恐懼時我貪婪”。華人首富李嘉誠一條最為經典的投資原則就是:好景時,絕不過分樂觀;不好景時,也不必過度悲觀。因此,面對中國A股的連續下跌,投資者不應過度悲觀,并在市場情緒極度悲觀中尋找投資機會。
針對A股而言,隨著連續深跌,估值很便宜,市場“遍地是黃金”的說法再次出現。但成功的投資大師們的經驗告訴我們,便宜不一定是好貨,要在合理的價位買入最好的股票。
巴菲特于2008年10月在《紐約時報》上發表了一篇文章:買入美國。而在其后公布的報告中,巴菲特在2008年四季度購買了很多在金融危機中深受打擊的美國著名公司的優先股,包括高盛和通用電氣。盡管2008年巴菲特掌管的伯克希爾的持股市值損失不小,但每股凈值只萎縮了9.6%,遠好于標準普爾500指數的損失37%。最近44年,伯克希爾的每股凈值的年均回報依然高達20.3%,遠好于標準普爾500指數的8.9%。
而很多分析人士認為,這歸功于股神在合適的時候選擇最好的股票,“不以便宜的價格買糟糕的,只以合理的價格買最好的。”
李嘉誠也表示,在衰退期間,總會大量投資。而衡量標準并非只是價格便宜,“從長遠角度看該項資產是否有盈利潛力,而不是該項資產當時是否便宜,或者是否有人對它感興趣。”而且現金流、公司負債成為李嘉誠投資選擇最注重的環節,“任何發展中的業務,一定要讓業績達致正數的現金流。”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