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越來越高,為什么剩下來的錢卻越來越少呢?”在市場經濟高度發展的今天,社會商品極度豐富,面對數以萬計的品類、數以億計的品牌,人們發現消費的欲望正在被逐漸放大,錢越來越不經花,原因何在?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這在一定程度上是虛榮心作怪的結果,房子能買大的不會考慮小的,汽車能買進口的不考慮自主汽車,婚慶典禮能奢華不會低調。有了虛榮心就像打開了欲望之門,所以說,我們應該正確看待消費,學會知足常樂,不要為虛榮心無謂的過度消費。
虛榮型消費之一
兒童節攀比花費“節節高”
剛剛過去的“六一”兒童節,不少家庭帶著孩子“集中消費”了一把,游玩、餐飲、禮物等花在孩子身上的錢,家長都相當慷慨。家有小學一年級孩子的姚女士向記者講述了她兒童節當天的消費情況:“今年兒童節是周五,單位給有孩子的女員工放了半天假,我又請了半天假,目的是帶孩子好好過個節。上午我和孩子去了水上公園游樂場,中午吃了必勝客,一共花費400元;下午帶孩子去買衣物鞋帽,一套耐克套裝、鞋帽,花去了1300元;晚上吃了烤肉,看了場兒童舞臺劇,花了400多元,合計下來超過2000元。”
姚女士平時工作繁忙,和孩子一起游玩的時間很少,每年兒童節都會盡量滿足孩子的要求,去哪玩、買什么都是孩子說了算。“一天花了2000多元,已經是我月工資的一大半了,說實在的挺心疼,但現在的家長都舍得為孩子花錢,自己不花也不行。孩子們到了學校,聚在一起會向同學們‘炫耀’父母帶自己去了哪兒游玩、買了什么禮物,自己的孩子沒有像樣的禮物怎么行呢?”姚女士無奈的說,她倒不是鼓勵孩子去相互攀比,主要是怕他在同學面前難堪,這種情形此前就出現過。“前年兒童節,我所在的單位上級來檢查沒法請假,孩子爸爸也正好出差,便沒有帶孩子去過節。當時覺得孩子才5歲,少過個兒童節沒什么。當天,孩子也沒表現出什么,但轉天從幼兒園回來,孩子找我大鬧了一場,原因就是別的小朋友都有漂亮新衣服、好玩的玩具,而他卻什么禮物都沒收到。也就是從那時起,每年再忙,我也要帶孩子去過節。”
記者在走訪市場時發現,“六一”期間,商家可謂使出渾身解數大打“兒童”牌。在各大服裝商場,兒童服裝都被擺到了顯眼的位置,價格則動輒三四百元,諸如耐克、阿迪達斯、米奇等品牌的一些童裝價格甚至超過千元。這么貴的童裝有人買嗎?一位導購員說:“現在的家長可舍得在孩子身上花錢了,孩子穿得好才能顯示家長有實力,現在許多世界頂尖的服裝品牌都有了兒童裝,價格比這些還要貴得多,一件上衣幾千元的都有。”在數碼玩具賣場,同樣是隨處可見的家長和孩子,法拉利仿真兒童電動車、ipad平板電腦、iphone手機……“六一”兒童節禮品清單上,這樣的禮物已經并不鮮見。而為了讓孩子盡可能感到滿足,有些家長在節日里不惜一擲千金,無形中刮起一股兒童節日消費的攀比風,也讓家庭條件“一般”的家長感到壓力和無奈。
記者手記
從30年前的一塊橡皮、一支鉛筆,到如今的ipad、iphone,近些年,兒童節的禮品價值飆升了幾千倍。孩子們手里的零花錢越來越多,家長們也往往一擲千金,加之相互之間的攀比,結果把兒童節當成了集中消費的日子。一項調查顯示,全國0至12歲的孩子每月消費總額超過35億元,八成的工薪階層一個孩子的月平均消費竟超過一個大人。
在記者的采訪中,家長們對孩子高消費的解釋大多是:怕孩子在同學面前沒面子,只有給他盡可能好的、貴的。在“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心理主導下,家長們覺得自己是“痛并快樂著”。真的如此嗎?在教育專家看來,兒童消費的攀高趨勢,除了家長心疼孩子外,還有要面子、搞攀比等心理在作怪,很多時候并不是孩子要求奢侈消費,往往是家長自身的虛榮心在作怪。一些家長為了炫耀自己的經濟實力,不僅喜歡用昂貴的服裝和名牌用品“武裝”自己,而且還不惜金錢包裝自己的孩子,這已經遠遠超出了一般意義上的舍得為孩子投資的問題。其實,把兒童節過成購物節并不可取,用貴的禮物來衡量是否關愛孩子往往會帶來負面作用,容易形成孩子奢侈浪費的習慣,對孩子的健康成長不利。家庭的親情,不光建立在物質基礎之上的,心靈的溝通更能影響孩子的發展,一本好書、一起游戲……比起“一擲千金”的高消費,讓孩子回歸快樂本真,或許才是最好的兒童節禮物。
虛榮型消費之二 購物只買名牌 高薪難逃月光
穿著Armani的短袖,腳蹬Ecco休閑鞋,背著Hermes真皮挎包……出生于1983年的小董,衣著打扮緊隨潮流、愛好名牌,這一身裝扮接近3萬元。小董畢業后進入了一家大型國企,目前月入過萬元,在他這個年齡段算得上是高工資了。“說實話,我掙的錢都用來買這樣名牌服飾、鞋包了,時不時還要找父母救濟一下。”小董說。
小董告訴記者,他的家庭環境不錯,從小就是穿著品牌衣服長大的,這在一定程度上養成了他熱衷名牌消費的習慣。“以前都是父母買什么,自己穿什么。等自己工作了,拿到第一個月工資,和女朋友去逛了當時天津專門出售高端品牌的商場,里面各式各樣做工考究的國際品牌衣服、背包,真是讓我眼花繚亂,從那一刻我便加入追逐名牌的行列。記得第一個月的工資是6000多元,當時也算是高工資了,那一天給花了個一干二凈,換回了一套西服。”就這樣,小董對名牌的愛好一發不可收拾,每年的工資幾乎全部用來購買名牌服裝,節假日無不是穿梭在各大賣場。“說到購物,我印象最深的是我背的這款名牌包,逛街看到后一下就喜歡上了,售價25000元,正好是我三個月的工資。為了買這款包,我三個月沒主動約過朋友出去娛樂,給父母象征性交的伙食費也暫停了,連以往出門就打車也改成了坐公交車,真是想盡一切辦法節省開支。但令人遺憾的是,三個月還是沒攢夠錢,最后不得已找父母借了5000元才買了下來。拿到包后,我著實興奮了一段時間,還拿去在包的內側噴上了自己的名字,額外花了1000元錢。”
隨著小董薪資的不斷提高,他開始不滿足在天津購物了,最初是到北京購物,從去年開始,又開始遠赴香港的品牌店內精挑細選自己喜歡的品牌。“現在去香港也方便了,辦個港澳通行證,想去買張飛機票就能出發。去了幾趟香港,那里真算得上是購物天堂,你能想到的品牌在那里肯定會找到,而且價格相對于內地還要便宜不少,我覺得在那里購物挺劃算的。”小董熱衷名牌服飾,每月的不菲收入大多換成了各類服飾,而隨著他喜好的變化,比如以往他喜歡服飾上印著大大的LOGO,現在則更重視款式,轉而喜歡簡約內斂的風格,以前那些花了重金買來的服飾大多被他束之高閣。“看著那些過季的衣服,也感覺挺可惜的,那些衣服隨便一件都在數千元。我算了算,從參加工作到現在的6年多時間里,我花在這些品牌服飾上的錢少說也有40萬元,如果能節省下來,足夠付一套房的首付了。今年我也29歲了,這些年為了這些名牌,其實忽略了很多東西,是該好好考慮一下成家立業的問題了,在消費上理性一點是我當前首先要去實行的。”
記者手記
近日有微博爆料稱,“在北京八里莊派出所遇到GUCCI店長來報警,一個價值兩萬多元的包被偷,最后沒有立刑事案件,因為進貨價只有幾百元。”此言論一出,立刻引發了一場熱議,奢侈品成本與零售價之間的差異再次成為爭議的焦點。盡管此后該品牌公司發表了澄清聲明,但質疑之聲并未消除。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