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的“中國式生存”
cye.com.cn
時間:2007-8-16 9:47:09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作者:陸媛 柏亮 我來說兩句 |
|
 |
|
但是,很大的一個問題是國內的LP的不成熟、缺位,他們不懂怎么做LP,我覺得。 李建光:我對前景謹慎樂觀。所謂樂觀,是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宏觀環境,現在經濟增長開始轉變為消費主導的經濟,一些行業,比如說TMT越來越開放,這肯定會有一些很好的機會。 我們IDG從上世紀90年代初就在做這個市場,確確實實經歷了幾次繁榮到谷底又繁榮的輪回。我們非常期望VC和PE能維持下去,能持久下去。 但投資人也是非常現實的,比如說我們幾十億美元投下去,三四年以后,結果就會顯現出來,那個時候不管中國經濟是不是跟今天一樣的繁榮昌盛。如果我投的錢虧了,對這個市場的興趣馬上就會減弱。 宋安瀾:論回報的話,中國的VC肯定是世界級的,至于規模,目前差距還是比較大。 我覺得目前國內做VC還是有不少難處的。舉個例子,現在外匯要進來就很困難,有很多項目必須要人民幣投,這是我們覺得蠻難的事情。現在我們也在考慮用一些人民幣的基金,目前我們覺得是非常有希望的。 當然雖然有各種問題,但是我們總的覺得隨著財務環境、法律環境和整個企業家的圈子的壯大,中國的VC肯定是會越做越好,肯定是。
中國創投迎來黃金機遇期
秦朔
對在中國從事投融資業務的人士來說,現在正是黃金時間。中國改革開放30年積累的資本、資源和競爭力,結合不斷改善的制度和政策背景,在最近一兩年噴薄而出,呈現出一種強烈放大的收獲效應 2007中國創投融資發展論壇是今年中國創業投資、風險投資領域一次規格高、涵蓋廣的盛會。作為論壇主辦方,我謹代表《第一財經日報》,同時也代表合辦方縱橫合力公司,向所有嘉賓和朋友表示熱烈歡迎和感謝。 對在中國從事投融資業務的人士來說,現在正是黃金時間。中國改革開放30年積累的資本、資源和競爭力,結合不斷改善的制度和政策背景,在最近一兩年噴薄而出,呈現出一種強烈放大的收獲效應。無論是拿著錢找項目的VC、PE們,還是國內的創業者和改革、重組者們,都覺得處在一個黃金機遇期。 而在這一刻之前,我們不應該忘記的是歷史上另一些主要時點。 1978年,中國的思想解放年。 1984年,改革進入城市,商品經濟深入人心,中國開放了14個沿海城市,特區的試驗在更大范圍不可逆轉地推開。城市開始成為經濟改革的中心舞臺。今天中國非常多的優秀企業,無論是從縣城打拼出來的四川希望,還是在中關村誕生的聯想,或者是在深圳誕生的像華為、中興、萬科、招行、平安,以及山東海爾,等等,都是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誕生的。這些新興企業生于商品經濟大潮,在不知不覺中已走過20多年歷程,成為改革開放以后“基業長青型”的中國公司的代表。由于當時市場發育水平不高,金融市場支持不夠,所以這些企業在成長初期都經歷了很痛苦的生長過程。 下一個非常重要的時點應該是1992年。小平南巡,中國共產黨的十四大,明確建立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體制。此后股市和房地產都經歷了高歌猛進,同時,更多的創業者涌現了。前個星期我在上海做一個電視節目,訪問郭廣昌先生,他就是深受1992年小平南巡影響,在新一輪創業大潮里面所涌現出的有代表性的企業家。而在他的思想中,不僅有著追求“商品差價”的意識,還初步有了追求“資本差價”的意識,有了產融、財技的意識。當然,那個階段金融的支持、可以借助的金融工具還是很不夠的。 再下一個重要的時點應該是2001年中國入世,2002年中國共產黨的十六大。入世是一次全民族的經濟啟蒙運動,很多人并不清楚具體的關稅減讓的內容,但是大家意識到,全球化是不可回避的,中國有可能抓住全球化的機遇,走向世界,參與競爭。事實證明,正是在最近的五六年里,不僅許多在納斯達克、紐交所、香港交易所上市的內地新企業閃閃發光,在它們的光芒里就有VC的功勞;而且,中國的傳統行業也涌現出許多具備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它們的成功道路上也有VC、PE的身影。在十六大報告中曾經提出,“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一切合法的勞動收入和合法的非勞動收入,都應該得到保護。”在這個大背景下中國又出現了一批企業,像盛大、如家、分眾,這些企業更緊密地與國際資本接軌,其產業發展模式更自覺地與資本市場形成正向互動。
|
免責聲明:
凡本網具體標明“來源”的所有文字、圖片和其他形式的文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您對本站文章版權的歸屬存有異議,請立即致電010-51285022或致信chuangye◎vip.sohu.com通知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