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輪互聯網泡沫之劫并沒有擊碎楊寧的創業夢。言及互聯網,他以老兵自居。
贏周刊:PC互聯網和無線互聯網創業有什么不同?
楊寧:我覺得有很多差別。第一,時間的差別,1995年創業時沒有太多“海龜”回中國。第二,對中國的投資沒有現在這么火熱,那時對中國的投資商比較懷疑,資金來源沒有現在這么多。第三,整個市場環境也沒現在這么清晰,以前一直在這個地帶徘徊。
現在有很大的區別:第一,海外的投資機構對中國普遍看好,大量基金進入中國;第二,創業者也逐漸增加。很多“海龜”團隊蜂擁而上。還有,普通員工找工作時比較注重氛圍。這些都是很不同的地方。
無線互聯網和PC互聯網的創業,我不在乎是什么行業。我們2002年做空中網,未來10年,無線互聯網將成為巨大的市場增長點和改變人們日常行為的產物,所以在這個前提下,我肯定要投身這個市場。如果我是1875年出生的話,我就會做汽車;因為這個時候,最好的創業機會是做汽車,做發動機。后來是半導體,1950年代都做半導體,1970年代至1980年代是做軟件,1990年代是做PC互聯網。
我認為,中國無線互聯網的市場比PC互聯網的市場要大。因為中國有4億部手機,而且還在迅速增長。你看中國有多少家PC互聯網公司,有多少無線互聯網公司?無線互聯網的公司還是很少,我認為競爭不算激烈。在這個過程中,我相信很多企業都會成功。
贏周刊:您覺得無線互聯網的市場規模會怎么樣?
楊寧:中國現在有1億網民、6000萬臺電腦、4億手機,看這個數據,就可以看出來。而且我們認為市場規模會更大,從第一天開始就是這樣認為。
周刊:空中網在無線互聯網領域崛起,成功秘訣是什么?
楊寧:我和周云帆特別重視掐時間。我們知道哪個事情應該在2007年做,哪個事情應該在2008年做。
為什么過早是致命的?因為市場是由平往上翻的慢慢轉換的曲線,所以曲線在平的時候是非常漫長的過程,也是非常痛苦的過程。很多公司沒等到曲線抬頭的時候就消耗完了自己的能量和錢,最重要的是一鼓作氣的士氣也沒有了。就像美軍打伊拉克戰爭那樣,這是非常難受的。在拐點的時候提前一小段就一鼓作氣沖上去,是最好的。所以早做的不一定成功。很多市場都是先做的人先死亡,后來的人撿好處。
我經常把自己比喻成互聯網的老兵,事實上我們是第一批回來做互聯網的“海龜”。
老兵和新兵有什么不同的概念?新兵打仗時總是想到當英雄、想一戰成名,所以沖的時候都是像諾曼底登陸那樣一股勁地沖,然后“嗖嗖嗖”,敵人一排機槍掃射,他們全倒掉了。這時候老兵趴在那里,慢慢爬著,等到槍聲稀落下去的時候再慢慢爬過去,然后撿戰利品,在尸體的口袋上面撿手表。所以,能夠活著回來的才是英雄。
贏周刊:您預計門戶時代在轉變,現在正處于拐點嗎?
楊寧:現在還沒到拐點,正在接近拐點了。但再晚些就不行了,因為拐點之后,門檻提高了。現在去做門戶還是可以的,但你要消耗的錢比過去大很多。假如當年做新浪需要凈投入約1.2億美元的話,現在再做,沒有2.5億美元是做不到的。給我3億美元,我就能再做一個新浪。
贏周刊:但是,那個局面不可能出現。
楊寧:對。你有3億美元,都可以成立一個基金,去投30家公司了,何必只做一個公司呢?有3億美元時,資本已經到了很高的規模,進入沒有劣質競爭者的時代。
比如說,假如你拿100萬元人民幣到2000萬元人民幣去做生意,你會很慘,在市場上遇到無數的劣質競爭者。假如你在廣州開一個工廠做出口,賺錢賺得挺美的,但沒過兩個月,周圍就會開了十間廠,跟你做同樣的生意,去搶老外的單。廣州這種事情成天發生,浙江也是。
而優質資本我認為是做大概1億元人民幣的生意,因為有這么多錢的人都是講道理的人、都是想要毛利潤的人,你不會遇到一些只會惡性競爭的瘋子,所以這個生意可以安安穩穩地做。
在無線互聯網時代的1.0時代,即第一階段,有大量的劣質競爭者充斥著市場,這批劣質競爭者把市場搞得一塌糊涂,把整個市場搞得怨聲載道。
我們做手機增值服務,劣質投資者是無法規的,你想要投入1.5億美元,不太敢冒這個風險,那就可以把他們甩掉了。
贏周刊:用資本來建一個防火墻?
楊寧:對,資本到了一定規模的時候,就是理智的人玩。
馬云是一個煽動性很強的人
在中國互聯網業浸淫多年,楊寧不單是在努力圓自己的創業夢,也在看別人怎么做。事實上,商海沉浮跌宕起伏,有很多人崛起,也有很多人倒下。指點江山之余,楊寧說起他眼中的張朝陽、馬云、李彥宏等人,神采飛揚,說到激動處,哈哈大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