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行長就是高進行企業信貸的銀行“主理”,身份是一家國有商業銀行的支行長。早在2008年底,他告訴高,2009年國家貨幣政策“適度放松”,今年的貸款任務重,所以希望他的企業今年申請增加授信,幫忙“消化”。
開工之前,高先生從銀行所獲的授信貸款資金處于閑置狀態。邵行長的要求雖然令高為難,但考慮到他之前在企業融資上的幫忙,所以為了維護與銀行的“業務關系”,在企業停工的狀態下,依然申請了授信額度。
但資金總不可能處于閑置狀態,高獲得信貸資金后,便轉到另一家銀行的企業帳戶上。
這家企業是高擁有的電氣公司旗下的財務公司,主業投資理財。這筆資金于是陸續通過財務公司,劃轉到他兒子的帳戶上,由私募操盤進行操作。
高就被這股信貸洪流卷進了股市。
高回憶說,2月4日,操盤手以7.28元價格購入 中科英華(行情 股吧)(600110.SH),投放了800萬元左右入市。從此,他在三只股票上,不斷地進行短線操作。入市的資金也隨著股市的穩定和指數上漲而不斷增加,目前達到了5000多萬元。
隱匿的路徑
像高先生這樣,以企業名義攜信貸資金入股市者并非個別。記者在30余企業主中調查獲知,其中有10多名均以企業名義開戶。
這似乎是一場貓抓老鼠的游戲。
前述長三角區域某城商行支行分管信貸業務的副行長坦承,銀行雖然可以監控到信貸資金在本行系統中的流向,而一旦離開本行,他們就失去了追蹤權限。
針對于前述高先生這樣的信貸資金轉入股市的操作模式,他認為,銀行其實無法監管,畢竟信貸資金已轉入開戶在另一家銀行上的財務公司,貸款資金被變成了另一家銀行的存款。而目前,銀行對企業貸款情況可以跨行調查,卻不能跨行調查企業的存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