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這名副行長認為,高先生類被銀行調查“忽略而過”,是因為目前銀行存在的權限所導致。這也給金融業監管層留下了難題。
調查中,幾位企業主還向記者透露了一條非常隱秘的“混淆路徑”,以規避監管層的追蹤。
“銀行貸款匯入到我們的帳戶后,形成的現金流怎么流轉,其實,連我本人都無法分辨清晰。”邱少在上海投資一個娛樂休閑項目。以實業起家的他,目前掌握家族企業的投資權。
邱少說,他和4個朋友以私募形式集聚了5億元的資金,分散在期貨和證券市場。表面來看,他跟家族企業沒任何關聯。家族企業上月獲得銀行近億元的信貸資金后,現金流更加寬裕。
就算不以邱少的方式去騰挪資金,以企業名義同樣可以進行證券市場投資。但外界卻無法查清楚這部分資金是否來自銀行信貸。
浙江從事外貿行業的企業主劉方龍坦承了自己采用的一種路徑,“這其實是一種非常普遍的做法,故意為之更容易規避監管。”
由于外貿業務不景氣,劉方龍暫時縮減了生產與經營規模,因此,年初從銀行貸款獲得的資金閑置了。由于前一波行情,劉方龍的企業帳戶里尚有300多萬元資金被套在股市,2月,他將銀行信貸資金轉入了股市。
但是,因為和銀行的信貸協議上寫明這筆資金是“經營周轉”,他將銀行信貸所得的近1000萬元資金劃到企業的信貸帳戶后,隨即劃轉給他的下家還了貨款。
這筆資金的貸款期限為半年。10天后,另會有客戶將欠款陸續轉進劉先生的企業帳戶。由此,這些資金就可以非常合法地進行證券投資。從表面來看,這筆資金與銀行無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