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給2010年的中國資本市場做個結,萎靡或是紅火?
一邊,融資規模不斷攀高,2010年12月31日將全年的融資規模定格在近萬億元,這不得不讓人為其“暢快淋漓”、“熱火朝天”而咂舌。
但另一邊,大盤指數高開低走,上證指數從去年1月4日開盤的3289點,到12月31日收盤的2808點,下挫481點,跌幅達14.6%。
如此一對比,高下立見。
誠然,融資與股價分別歸屬于不同層面,前者屬一級市場,后者屬二級市場。但這原本同根而生、并蒂相連的兩級市場,為何一個火到發燙,另一個卻持續萎靡叫人心碎呢?
新股融資層面,這或許又要聯系到為人詬病多時的新股發行制度,雖然“市場的歸市場”的口號已被提及多時,但“政策市”對于國內影響在今后相當長時間內難以消除。
不徹底的“市場化”發行體制,造就了一系列怪現狀,“超募”、“打新必賺”成為常態,而“中介不中”等與自身利益直接掛鉤的中介承銷體制,也使得“圈錢”之風盛行。
說到再融資,也是證券市場基本功能之一,但部分上市公司更愿意將其視為造富“手段”,新股上市—增發圈錢—虧損賣殼—新主入戶—再度掏空,這個輪回一度成為圈錢屢試不爽的標準模式。
面對近萬億融資規模,我們不禁要問,有必要的融資能占幾成?用于實處的能有幾何?融資收益能反饋到投資者手上的又有幾多?
截至目前,仍然是超過70%的散戶虧損。
華爾街有句名言:“保護最弱小的投資者,就是保護整個市場。”
看似繁極一時的資本市場,是否需要一絲清醒,挫傷了投資信心的市場,應該不僅是圈錢者的淘金之地。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