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近幾年興起的一種網絡新興事物,人肉搜索意外地發揮起公民監督、表達民意的作用,同時也因其衍生的網絡暴力和對個人隱私的褻瀆廣受詬病。2010年,人肉搜索依然發揮著強大的威力,但與以往不同的是,針對人肉搜索的監管開始提上日程,今年以來,中國多個地方政府尋求立法遏制“人肉搜索”的做法引發熱議。
信息分享助力人肉搜索
從“女子虐貓事件”、張殊凡事件、網絡第一暴力案“死亡博客事件”,到“華南虎事件”、“林嘉祥猥褻女童”、周久耕香煙門事件,以往這些轟動一時的網絡事件無不顯示了人肉搜索的強大威力。2010年,人肉搜索依然長盛不衰,威力無窮,探尋“犀利哥”身世、微博“捉奸門”,“小月月”事件……人肉搜索的威力依然強大。
人肉搜索引擎之所以以“人肉”命名,是因為它與百度、Google等利用機器搜索技術不同,它更多的利用人際網絡和人工參與來提純搜索引擎提供的信息,在人與人的溝通交流中尋求答案。
移動互聯網技術、社交網站、微博的發展,為人們創造了一個可以隨時在線、隨時分享的網絡空間。如今,人們的生活越發網絡化,分享模式為人們帶來滿足感與成就感的同時,個人信息安全問題不容忽視。在這個流行“曬”文化的年頭,網民的蹤跡更加有跡可循,個人隱私無所遁形,這無疑為人肉搜索提供了便利。
硬幣的兩面:游走在監督與暴力之間
國務院新聞辦近日發表的《中國的反腐敗和廉政建設》白皮書指出,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普及,網絡監督日益成為一種反應快、影響大、參與面廣的新興輿論監督方式。在當前監督渠道不太暢通,公權力的信息公開制度尚待完善的情況下,作為網絡監督其中之一的人肉搜索無意間已發展成為公民行使監督權利、表達公民意愿的工具,并在一定意義上推動了監督體系的完善。
在弘揚社會正義、維護社會道德方面,人肉搜索以其廣泛的傳播性和影響力抑惡揚善,維護著對真善美最本真的追求。
然而人肉搜索就像一把雙刃劍,被貼上“反腐利器”、“社會正義和道德維護者”標簽的同時,對他人隱私的漠視和任意踐踏儼然發展成一種網絡暴力。網絡如同一個擴音器,任何弱小的聲音都因它的延展性而被無限放大。個人信息一旦被公之于眾,生活隨之將被嚴重騷擾,這對當事人造成的心理壓力可想而知,而因隱私泄露所引發的潛在危險也令人不寒而栗。
如今,網民一遇到不公事件言必稱“人肉”、欲置之死地而后快的行為,一方面起到了宣泄情緒的作用,但若發展到肆意踐踏他人權利的地步,顯然無助于整個社會和諧、理性價值觀的塑造和尊重他人隱私的公民基本素質的培養。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