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民間資本最為充裕的東部沿海地區,數以萬億計的民間資本如無根的浮萍在市場上空飄蕩,他們目標不定,左沖右突,時進時出,哪里有獲利“縫隙”便一窩蜂地往哪里鉆,主動或被動地扮演著市場“攪局者”的角色。
與此同時,當眾多民營企業面臨轉型升級能力不足的困境時,逐步放棄了對主導產業的堅守,大量資本從實體經濟中轉移,一些企業甚至把制造業作為融資平臺,套取資金在資本市場逐利。有關專家把民間資本的這些特點稱為“漂移現象”。
巨額民間資本在漂浮中尋獵市場“縫隙”
在這股龐大的資本力量中,浙江的溫州資本最令人關注,幾乎已成為東部地區民間資本的“風向標”。溫州儼然已成為一個“資本大本營”“一頓飯,幾個電話,有人就能調動10億元資金。”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浙江、福建、上海等東部沿海省市采訪中了解到,這些地區的民間資本存量近年來迅速增加,并形成較具規模的資本市場和資本組織體系,他們資本調動能力強,行動迅捷一致,資本固化度低,進出方便。他們把各類商品和市場要素當做“獵物”,靈敏地尋找獲利空間。
在這股龐大的資本力量中,浙江的溫州資本最令人關注,幾乎已成為東部地區民間資本的“風向標”。長期研究溫州民間資本動向的中國中小企業協會副會長、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周德文告訴記者,溫州的民間資本量至少有8000億元左右,加上在外經商的溫州人資本,溫州人能夠調動的資本量已經超過1萬億元。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溫州采訪時強烈感受到,溫州儼然已成為一個“資本大本營”。在各個商務樓、酒店、茶館,到處活躍著資本的身影,所有人都在討論資本話題。周德文說,從溫州民間資金運作特點來看,其充分依托當地傳統的民間信用、人際紐帶,并以賺錢示范效應、跟進式“抱團投資”為典型模式,“一頓飯,幾個電話,有人就能調動10億元資金。”
福建省的民間資本主要集中在閩南地區,其中尤以泉州資本為主。據廈門泉州商會會長蘇福倫介紹,在廈門、漳州和泉州三地活動的民間資本基本掌握在泉州人手里,保守估計有6000億元左右。
周德文表示,目前的民間資本已經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游資”,他們已經結成各種“產業投資聯盟”,這些以熱錢為主要資本的草根投資團,被冠之以“溫州房產團”“慈溪文物團”“麗水水電團”“浙江商標團”“礦業團”“棉花團”等數十種稱號,甚至還包括“國企收購團”“軍工企業改制團”,在全國各地游走。而在福建“莆田醫療團”“福清鋼鐵團”也在全國遍地開花。
資本從實體經濟溢出加劇產業“空心化”
在東部沿海地區采訪,《經濟參考報》記者不斷聽到“賣商品不如倒資本”、“不求百年基業但求資產增值”這樣的論調。在資本市場、房地產市場“賺錢效應”和一個個“創富神話”刺激下,越來越多原先以“實業為本”的民營企業家們顯得躁動不安。
寧波雅戈爾集團作為國內最大的服裝類企業,卻被浙江資本界戲稱為“最不務正業”的企業,目前其在房地產業和股權投資領域的投資比例和收益早已超過傳統服裝業。浙江一家著名企業集團董事局主席幾年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還對民營企業脫離主業“賺快錢”的行為表示不屑,如今,該集團旗下的房產公司在杭州市和全國各地出擊,其控股或參股的金融類企業超過了10家。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