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這篇文章是外省一位同事發給我的。經本人同意,匿名掛在這里。原武漢大學校長劉道玉強調大學必須是“凈土”,這樣我們的社會才有希望。但愿這篇文章對大學回歸“凈土”多少起一點兒作用。我也愿借此機會,祝愿朱清時院士的南方科技大學在新的一年時來運轉。
關于學術造假,可圈可點之處甚多。在當下應該不算什么值得大驚小怪的事了。當下一些高校表面上高舉打擊學術不端大旗,但實際上對學術造假“睜只眼,閉只眼”。這樣的情勢之下,學術不端就有了生存空間,泛濫是必然的。高校原以為造假者掩飾,還在于在學術的泡沫中,高校也是獲益的一方,學術成果的申報,帶來的是高校在排名、資金等等方面的利好。所以,“面子”和利益互為表里,渾然一體,嘗到了甜頭的高校的領導者們自然不熱衷于打假,而去圍追堵截舉報行為。
有人或許會想,氣泡總有破滅的一天,高校的領導們不怕學術造假、抄襲事件曝光么?事實上,高校已經形成一套固定的推脫法則,即在曝光后,高校委屈萬分,陳說學校被造假者騙了,化身受害者賺取輿論同情,以逃避責任。更有甚者,動輒拿出“學術環境”說事,言明學校也是“滄海橫流,不得不為”,難道別人做得我做不得。所以,學術不端被捅出來之前,學校是“捂蓋子”的幫兇;被揭發之后,學校也可以將責任推給環境推給個人,本身卻逍遙法外,不染纖塵。
可以說,現在一些高校本身就成為了學術不端的庇護者。當前學術不端蔓延,高校是主要的責任方之一,因為學校本身就是學術土壤,也是所謂“學術環境”的一部分。其實,當前雖然一些學術規則不合理之外,但法律和道德都是反對學術不端的。作為學術重鎮,部分高校助推不良風氣,敗壞學術風氣,卻以“受害者”口吻巧言推諉,“委屈”得令人憤怒。
長遠來看,校方必將是學術造假的受害者,但為了眼前的利益,還是有高校“飲鴆止渴”,不惜昧著學術良心,打壓糾偏行動。要實現學術的良性發展,作為良知守望者的高校就應該放棄“鴕鳥思維”,而不能為了所謂的“臉面”,將未來埋進一堆學術造假的沙子……
上面的這番話似乎說得有些風風火火,讓人看著不舒服,很有影射本學院之嫌。其實非也。理由我先按下不表,從小事來談談學術造假的產生機制。
一個事物之所以存在,肯定有它的存在土壤。學術造假在近年蓬勃成長,它的“存在土壤”是什么呢?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一個“假”成長出來,打它一通,很暴力很痛快,但是土壤存在,更多的“假”還會前赴后繼。
這個“土壤”分為無數層次,我們不妨解剖兩個層次來“窺豹一斑”。
先解剖“職稱評審”這個層次的土壤。我們的機制決定了,你要上講師、副教授、教授,靠什么?第一靠論文第二靠關系。這個論文學問就深了。論文要上雜志發表的。我們的雜志是要收費的,還要分為“權威”、“核刊”、“普通刊物”等等,收費是按照這些等級累加的。這時候就會出現一個很詭異的現象:不交錢的好文章無法發表,交錢,尤其能交大錢的文章(且不論其好壞)卻能大行其道。我們學院也不在例外。不少文章連基本理論都說不通,照樣上來。為什么?交錢了唄。一個作者,費了千辛萬苦寫出的好文章,別說得到報酬,如果不能跟孔方兄齊頭并進,對不起,老老實實扔進字紙簍吧。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