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面提升資本市場質量、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舉措,被寄予厚望的創業板,在廣大投資者印象中本應是高新技術企業的代表。然而,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在躋身于創業板上市公司的高新技術企業中,也不乏“偽高新”企業。
統計顯示,2012年1月1日至3月21日,創業板共有148家上市公司發布了“通過高新技術企業復審公告”,均表示其在2011年提交的高新技術企業復審獲得通過。但從高新技術企業所具備的認定條件來看,加上1家首次獲得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的公司,這149家高新技術企業中,卻有27家公司并不符合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條件。
如果說,今年1季度“偽高新”企業在創業板上市公司總數中占比逾15%只是“冰山一角”,那么隨著2011年年報披露落下帷幕,各省科技廳高新辦按照《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的相關規定再次對其審核,就會發現在創業板公司中存在不少條件不達標的“偽高新”企業,這已是不爭的事實。
根據《辦法》規定,申請高新技術企業要滿足:員工學歷條件,即具有大學專科以上學歷的科技人員占企業當年職工總數的30%以上;研發人員占企業當年職工總數的10%以上。同時還要求銷售收入超過2億元的企業,近3年的研發費用總額占銷售收入總額的比例不低于3%;銷售收入在5000萬和2億元之間的企業,近3年的研發費用總額占銷售收入總額的比例不低于4%;銷售收入少于5000萬元的企業,近3年的研發費用總額占銷售收入總額的比例不低于6%以及高新技術產品(服務)收入占企業當年總收入的60%以上等條件。
然而,統計發現,在發布公告的148家公司提交的高新技術企業資格復審申請中,“魚目混珠”者不在少數,加上1家首次獲得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的公司,在這149家公司中,研發費用總額占銷售收入總額不達標的有13家,大專以上員工占比不足30%的有14家,研發人員占比不足10%的有3家,說其魚龍混雜、良莠不齊一點也不為過。
而創業板上市公司中之所以混入逾10%的“偽高新”企業,究其原因有三:一是科技部門、財政部門和稅務部門在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的過程中把關不嚴;二是發審委目前的審核主要是CYE形式審查。企業送審的資料本身都是真的,符合發審委的形式要求,但內容卻是假的;三是保薦人缺乏誠信,未做到勤勉盡責,對發行人的申請文件和信息披露資料未進行審慎核查,督導發行人規范運作。而發行人所披露的信息又不那么真實、準確、完整,存在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重大遺漏。實屬弄虛作假、欺詐上市。
鑒于此,筆者認為,要有效遏制“偽高新”企業混入創業板現象,盡快完善創業板退市制度,就必須將“偽高新”企業列為創業板公司退市的一個必要條件,即大凡高新技術企業名不副實者,一律要求其退出創業板。此其一。
二要依法追究保薦人、發行人在炮制“偽高新”企業中所應承擔的責任。要根據《證券法》及《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管理辦法》、《保薦人盡職調查工作準則》等有關規定,對保薦人違反業務規則、行業規范,不講誠實守信、職業道德,為牟取個人不當所得而失職失責違法違規的行為,要依法追究其所應承擔的行政責任,構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對發行人所披露的不真實、不準確、不完整的信息以及有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重大遺漏,對投資者投資決策產生負面影響,造成較大經濟損失的,要依法追究其民事責任乃至刑事責任。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