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G技術創業投資基金合伙人李建光說:“兩年以前,也有人問VC界有沒有競爭,那個時候我們都說,中國的市場太大了,創業者太多,機會太多,總體上我們還是一個資本稀缺的市場,我們更多的是合作,而不是競爭。但是這樣的情況今天實際已經不存在了,大家之間的確存在很嚴重的競爭。過去VC投一個好的項目有一二十倍的回報。現在的項目經過一兩年獲得兩三倍的回報,就已經不錯了。”
現在許多VC同時看中一個項目的情況普遍增加了。華盈創投基金創始合伙人徐傳說,在決策的時間上,他們過去可以有兩三個月的時間把創業團隊好好地看清楚再做決策,現在來看,有兩到四個星期的時間做獨立的判斷已經非常幸運了。
VC之間的這種競爭是全方位的。2005年以前,很多基金做的項目并不見得是自己喜歡的,因為他們知道只有這樣的項目,在美國的老板才會認同,才會投資。軟銀亞洲基金的決策機制轉變得比較早,去年軟銀賽富投資基金合伙人周志雄還能感覺到他們在決策效率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但是今年以來感覺到壓力明顯增大了,因為很多VC都對決策機制進行了改變,基本上兩個中國合伙人就能決定投哪個項目。
中國的項目沒有美國的項目回報率那么高,在美國一個項目可能有幾百倍的回報率,在中國有幾十倍的回報率就非常罕見了。清科集團的董事長倪正東告訴《經濟》,我們最高的回報率肯定沒有美國的高,但是在美國失敗的項目也多,美國一般是成三敗七,在中國則是成七敗三。
VC多了,向VC融資是否就比以前容易了?果真如此的話,目前應該是創業的大好時機。現實看上似乎正是如此。與以往很多論壇“論壇過半,人走過半”的情況形成鮮明的對比,為期兩天的“2006年中國創業投資中期論壇”現場始終座無虛席。與會者有很多是來自VC的,他們通過這樣的論壇來宣傳自己,希望可以吸引好的項目。不過更多的人還是創業者或者打算創業的人。他們想借此機會和VC企業,尤其是他們的負責人建立聯系。幾乎所有的創業者都滿懷信心地想從VC拿到錢。 “只有還沒有拿到錢的創業者才會如此有信心。”周鴻說。周是3721的創辦者,后來擔任雅虎中國區總裁,現在的身份是專做互聯網企業投資的天使投資人。他曾經也是個創業者,對從VC那里融資的艱辛深有體會。周坦言他在創業初期被無數VC羞辱過,然后才學會了怎么和他們談。
在中國的風險投資市場形成規模之前,很少會有企業想到去爭取風險投資,因此當時初創企業之間在爭取風險投資方面的競爭并不算激烈。現在雖然VC多了,但是尋求向VC融資的企業增加得更快。據華盈創投創始合伙人徐傳介紹,過去9個月他們收到的融資計劃書有500多份,但是過去一年多成為幸運兒的一共才9個項目。
今日資本合伙人徐新也說,錢確實是越來越多,但是融資的企業也是越來越多:“以前出現一千萬美元的企業,投資銀行恨不得全都撲上去搞上市,現在這樣規模的企業美資銀行都不理了。”
目前中國風險投資市場,一方面大量的VC攜巨資進入市場尋找好的項目,另一方面海量的項目想尋找風險投資。這看上去是供需兩旺,但是VC都在抱怨找不到好的項目,創業者則吐苦水說拿不到錢,所以整個市場也可以說是供需兩不旺。
VC和創業者彼此間的訴求
信息多了,整個市場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就會加劇,在風險投資行業尤其如此。由于風險投資在中國還是一個比較新的事物,對于大多數創業者來說,他們并不知道VC的合伙人和決策者心里到底在想什么。那么VC到底在尋找什么樣的項目?他們看中的是什么呢?創業者在尋求向VC融資時又應該注意什么問題?
清科集團董事長倪正東在接受《經濟》專訪時稱,VC判斷一個項目是否具有投資價值,通常有三個標準:一看行業,要選擇有增強潛力的行業;二看在行業中的地位,一般要位于行業前兩位;三看團隊,要有一個執行力強的團隊。
紅杉資本的創始合伙人沈南鵬認為應該重點看人和商業模式,特別是人,也就是創業團隊。因為從看商業模式來講,VC之間的眼光有時候差別不是很大,尤其是對這個市場比較熟悉的話,有時候得到的結論比較相似。但是在看人上會有所區別。沈南鵬認為一個好的項目首先要有一個好的團隊,這樣投資者就可以只管一些宏觀的事情,而不用介入企業的微觀管理。他認為,如果一個創業團隊沒有達到要求,他們不會急于對這個項目投資,想要在投資之后再對這個團隊進行完善或者把這個團隊整合好,是一個比較辛苦的或者說錯誤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