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業內人士同時表示,卓越網的產品定位并非最切合B2C平臺的組合。因為,百貨業務利潤率很低,并不掙錢,且全是代銷,要經過四道或五道販子,中間加價太高,幾乎沒有價格優勢,此外還占用庫房資源,占用供應商貨款和自有資金。 再者,在亞馬遜的B2C業務中,盈利最大的一塊是出租業務即平臺銷售。據統計,出租業務占到了其利潤的47%.在國內,由于淘寶的平臺業務勢頭兇猛,很多商家都流向淘寶,因此卓越對平臺業務一直心存戒心。 此外,卓越也一直擔心承租戶的業務對其自營構成沖擊。由于上述原因,卓越自被亞馬遜收購后,不僅一直遲遲不肯發展平臺業務,反而將原先占10% 左右的平臺業務陸續砍掉,坐視競爭對手當當網在平臺業務上搶去了先機,自己也落得個與亞馬遜模式貌合神離、不中不西的定位。 卓越產品定位混亂的另一個例子是音像銷售。 音像是卓越賴以起家的看家產品,也一向是卓越不忍丟棄的一塊業務,然而在盜版橫行、數字音樂充斥于網絡空間的當下,音像已完全成為一個萎縮的行業,不僅利潤與收入俱跌,市場增長亦乏善可稱。在這樣的情形下,卓越網依然頑固地堅守音像制品陣地,可以說在產品定位上并不明智。來自卓越內部的消息稱,卓越方面已在論證是否要將音像制品在線銷售業務砍掉的問題。
本土化困境 在庫存模式上,被亞馬遜收編的卓越也遇到了本土化難題,因為中國的出版物市場有別 于全球所有其他國家。 在美國,一般慣例是郵購協助電子商務,例如聯邦快遞和亞馬遜的合作就十分融洽。但在中國,因為郵政物流行業落后,信息流的管理也付諸闕如,因此只能采取全庫存而非亞馬遜那樣的零庫存方式,否則就不能保證及時送貨。 早在被亞馬遜收購之前,卓越就自己成立了物流和配送,以便保證4- 20小時到貨的服務,進一步吸引網上訂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