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曠的辦公室里分明有些雜亂,除了一張樸素的棕褐色辦公桌和幾個看起來顯然有些破舊的沙發之外,交錯放置的卻是各種色彩斑斕的小冊子和宣傳頁。中等身材、面容飽滿的陳沛不無焦慮地望著窗外,仿佛下意識地扶了下旁邊黑色的轉椅,身體向后稍稍靠了靠,然后振作地挺直上身,十指交叉,“別人說什么,我實在管不了,但只要我還在這樣一個角色上,就只能去做,哪怕是再去賭一把”,神情冷峻。
自1995年涉入中文搜索業務以來,中搜及其頗具傳奇色彩的總裁陳沛一直備受關注,而其與百度“依托復制Google模式并執著于搜索且最終成功突圍”有所不同,在發展時間上要遠早過百度的中搜從“企業級搜索”、“Google式頁面”,到“門戶化轉型”,再到所謂的“個性化門戶”,其企業戰略的多次轉變、不明晰甚至不確定已多次引發投資者與互聯網觀察家不同程度的質疑乃至詬病,發展之路亦幾度遭遇掣肘。作為曾經紅極一時的數學天才,陳沛卻并不認為自己從“技術型選手”轉向“管理型選手”有何不妥或者存在怎樣的困難與問題,“我可能做對,也可能做錯,但我仍會堅定地走自己的路,因為我相信我的選擇是對的,別人清不清楚無所謂。”
16歲,從安徽蚌埠考入浙大數學系,安靜地完成了一段人格塑造的必要階段;23歲,進入總參三部參與“大規模數據處理”且因獨特原因,無奈告別軍旅生涯;29歲,勵精圖治推出中文全文檢索系統I-Search;33歲,結盟郭凡生,并受邀進入慧聰國際,任CTO;34歲,推出“慧聰軟件”,也即慧聰搜索,任總經理;37歲,在慧聰搜索的基礎上,正式推出“中國搜索”品牌;38歲,因虧損局面無力回天,中國搜索與慧聰國際整體剝離,并進一步引入戰略投資者開始第二輪資本鍛造……經歷可謂豐富,性格可謂堅忍,但現年41歲的陳沛卻無論如何難以擺脫尷尬與無奈的困窘,面對來訪的記者,他出人意料地宣稱,“其實,我的事業才剛剛開始。”
這是冬日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后。其時,破釜沉舟的陳沛與中搜,孤注一擲的正是其上線不足2個月的最新產品——“IG”。
諸多相關學者、分析師在與記者談及中搜時,基本都表達了類似的觀點,“陳沛盡管有所技術,但作為職業經理人,他卻是一個失敗的案例,而他領導的中搜在經營模式上的嬗變更直接導致了其最終的沒落。”賽迪顧問常燕杰更是毫不客氣地對記者講:“盡管IG融合了多種技術與內容,大而全,但似乎并沒有多少核心競爭力,網民未必能夠買賬。”
中搜可否東山再起,甚至領導一時風尚?“別著急,三四月份,你將會有一個驚喜的發現。”陳沛幽幽地對記者講。
坦率而言,不論爭論的最終走向如何,不論中搜能否一鳴驚人,對于曾經的技術天才以及曾經引起“不大不小”關注的中搜代言人,我們有理由對陳沛十幾年如一日對“搜索”的堅持表示欽佩,哪怕這樣的欽佩是建立在一個失敗的基礎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