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四
如何平衡保薦機構收益與風險
如何平衡創業板保薦機構的收益與風險,也是與會專家和業界人士討論的重要話題。
申萬證券投資總部執行總經理王海峰直言,券商在創業板項目上所承擔的責任與獲得的收益可能形成不均衡的關系,可能對券商參與創業板項目造成消極影響。
王海峰表示,盡管持續督導期延長一年非常務實,也應得到券商的理解,但由于創業板保薦業務的收費情況還未確定,券商在創業板項目上所承擔的責任與獲得的收益可能形成不均衡的關系,券商參與創業板的風險很大,但收入可能比中小板少得多,如果創業板項目沒有相應的收益支持,券商的積極性將受到一定影響。
王海峰還希望管理層放寬對券商的責任追究。“創業板項目應在財務方面適當放松,如果相關上市企業業績下滑,希望管理層對保薦代表人、保薦機構的處罰適當減輕,因為保薦機構很難把握創業板上市公司的業績。”
國信證券研究所副所長葛新元直言,嚴格的保薦責任要求可能造成保薦人風險和收益的不對稱。他建議,應給保薦機構更多的額外收益以提高保薦機構的積極性。
葛新元認為,保薦制度的核心是強調對保薦人持續督導的責任,但嚴格的保薦要求可能給券商帶來“負擔”。“保薦一家創業板公司可能付出的成本起碼是兩倍于主板的公司。但實際獲得的創業板公司保薦費用遠少于主板公司,造成保薦成本和收益的不對稱。” 本新聞共 6頁,當前在第 5頁 1 2 3 4 5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