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結構化設計對于管理人而言,就是漲的時候賺得更多,跌的時候也跌得更慘。“這個杠桿在2007年時讓老趙掙了大錢,現在卻成了他的巨大包袱。”
在信托產品契約中會事先約定一個警戒線和一個止損線,如果達到警戒線,就要提示優先受益人;如果達到止損線,就意味著一般受益人投入的資金已經接近無法保證優先受益人的本金安全,信托產品需要賣掉所有股票,被迫清盤。
這只產品2010年年初時,規模達到2.2億元。不過,今年以來老趙的凈值已經累積下跌15%,如果按照2.2億元的規模測算,這3300萬元的虧損要算在老趙頭上。更關鍵的問題是,15%的下跌已經逼近當時合約規定的20%止損線。一旦突破止損線,老趙就得另外拿出錢來補足虧損額,維持產品凈值。否則,最終結果就是被迫清盤。
業績壓力如同壓在胸口的一塊巨石,讓老趙透不過氣來。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投資公司最大的資產是研究人才,以行業平均水平而言,養一個水平不錯的Cye.com.cn研究員,年薪要出到30萬元,業內較有名的上海從容投資、尚雅投資擁有的研究人員都在16人左右。僅這方面的成本至少就需要近500萬元。產品業績不好,公司就沒有收入,自然養不起高素質的研究人員,落實到投資上肯定吃虧。如果再算上辦公室等運營成本,老趙的難處就更大。
還有多少個“老趙”
強者恒強,弱者更弱的格局如今在私募領域顯得尤為明顯。成功者如石波、呂俊、羅偉廣,產品越發越多,資產規模越做越大,而像老趙這樣的非成功者同樣比比皆是。
根據wind統計,目前市場上共有304家資產管理公司發行了自己的陽光私募產品,其中江暉的北京星石投資、李華倫的上海朱雀、田榮華的深圳武當資產、呂俊的上海從容投資的產品數量早已超過15只。而像老趙這樣至今只有1只產品的公司竟然高達195家。事實上,只有60家資產管理公司的產品數超過3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