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監管層人士介紹,創業板公司被否主要源于7個方面的原因,分別為持續盈利能力問題和成長性不足;獨立性、主體資格問題;募集資金使用;信息披露;規范運作與內部控制和財務會計問題等。 創業板開板即將滿一周年,自去年9月17日創業板發審委首次召開會議至今年9月29日,一年間共計有185家創業板公司上會,其中,148家公司順利通過首發申請,但是也有37家企業未能通過創業板發審委的審核。
在今年3月末創業板發審委召開的發行監管業務溝通會議和4、5月份兩次保薦代表人培訓上,創業板發行監管部門的相關人士陸續公布了審核未通過的公司存在的一些問題。
根據監管層人士介紹,創業板公司被否主要源于7個方面的原因,分別為持續盈利能力問題和成長性不足;獨立性、主體資格問題;募集資金使用;信息披露;規范運作與內部控制和財務會計問題等。
據本報記者分析統計,其中,持續盈利能力、成長性不足問題,是創業板企業被否的最主要原因,共有16家被否企業存在持續盈利前景不明朗、成長性不足的問題。
而因其余6個原因敗北的企業當中,當屬信披失實的蘇州恒久最為“惡劣”,相關券商、律所等中介機構受到嚴厲處罰,蘇州恒久也“光榮”成為創業板首家已過會卻在正式上市前夜被叫停的企業。
37家企業被否主因
——成長性存疑
“創業板強調的是自主創新和成長性,沒有自主創新能力的企業就不符合創業板上市條件。創新和成長性是創業板的兩個特征,創新是靈魂,成長性是表現,必須兩者兼具。”今年三月底,監管層人士曾在一次保薦機構聯席工作會議上做出上述表態。
這番話的指向之一,即是針對創業板被否企業成長性不足、持續盈利能力存疑的問題。
記者調查統計顯示,創業板開板一年來,共出現的37家創業板被否企業中,有16家在持續盈利能力、成長性方面存疑,這也成為沖擊創業板最常見的失敗理由。
其具體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大致可分為6種。
其一,經營模式和所屬行業發生了重大變化。第二家創業板被否公司——上海同濟同捷即是因此被否的典型代表。
據本報記者調查了解,上海同濟同捷被否最根本的原因來自兩個方面,其一正是公司的經營模式發生了重大變化,對其持續盈利能力構成重大不利影響。
資料顯示,汽車設計是上海同濟同捷的主營業務之一,不過公司在2009年6月卻通過增資擴股投資了從事跑車制造的吉林凌田汽車,其給出的理由是通過收購來完成研發成果-S11混合動力跑車的技術產業化。
不過來自發審委的意見則認為由于公司主營業務從跑車設計轉至跑車制造和銷售,導致了“經營模式將發生重大變化,使得持續經營能力存在重大不確定性”,同時,由于公司動用申請資產一半資金收購上述制造企業,在財務上也存在重大風險。 本新聞共 6頁,當前在第 1頁 1 2 3 4 5 6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