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團購網站這一商業模式,是更適合做營銷推廣平臺,還是也可以作為商家擴大銷售的另一個渠道?
IDG合伙人張震:現在你很難給團購一個清晰的定義,團購這個模式具有媒體的屬性,特別是像消費信息、打折促銷信息等,都可在團購這個平臺上發布。所以說,團購其實具有二元屬性——媒體的屬性和銷售渠道的屬性。有一些積壓的貨物或者尾貨,可以通過團購的方式去處理,這個時候,團購又變成一種銷售渠道。
KPCB合伙人周煒:我們應該是國內最早關注團購的VC機構之一。我們和KPCB美國有很多交流,因此早在去年1月就開始尋找中國的團購投資機會。
國內現在對團購有很多質疑的聲音,但我們認為這是近10年來難得一見的、好的商業模式,它把消費者、生活消費類的商家可持續性地聯系在了一起。
啟明創投董事總經理甘劍平:團購這種模式價值肯定是有的,它對一些商家推廣的效果還是非常好的。任何做消費產品的都會通過一些打折的手段促銷,但不可能長期促銷或者所有的東西都促銷。所以我覺得它不能作為一種商業模式,更多的是推廣、營銷的一種手段。
如果要做營銷的話,就相當于媒體,作為媒體來講必須有很大影響力,有很大的用戶量,可以觸摸到這些商家想要的特定人群,而且是商家所需要的。所以我相信以后像Groupon這種模式也會越來越細分。
《21世紀》:由于國內團購網站數量太多,競爭激烈,最近多家團購相繼發布了近乎瘋狂的投放廣告宣傳計劃。他們這么做是不是燒錢?投資機構如何看待?
金沙江創投合伙人朱嘯虎:團購市場目前的競爭已經是一場資金以及運營能力的競爭了,如果沒有至少5000萬美元的投入、沒有管理超過5000人的能力,就沒辦法勝出。
某不愿透露姓名的外資VC:這是一個沙丁魚效應。有一個動起來了,希望進入或保持第一軍團的人只能跟隨。拉手最先動了,其他人根據自己的選求需擇跟隨或不跟隨。
目前,市場中團購的廣告投放是以億為單位起的,當然也會有水分,比如,在非傳統渠道中的投放價格會打折,一折都有可能。
啟明創投董事總經理甘劍平:從任何行業初期來講都會浪費或者是多花一點錢,以使得這個行業起來得很快。門戶網站當年也是這樣的,電子商務也是這樣的。因為大家都在做各種各樣的嘗試,這些團購網站也是在做嘗試,團購的商家現在也在做嘗試,消費者也在做嘗試,大家都在做嘗試,那么有這么一點廣告就像是興奮劑、催化劑一樣使得整個行業變大,使得更多的人和商家來嘗試這個東西。然后慢慢地大家會去算這筆帳,到底劃不劃算,這個餐廳到底值不值得我去。慢慢地大家都會更加精細化地去經營他們的業務或者他們的生活。
對于瘋狂的廣告,VC的錢,我覺得肯定是很大一個催化劑,因為沒有錢就不可能打這么多廣告嘛。投資最大的兩個問題,一個是貪婪、一個是恐懼。我覺得現在這個階段肯定是一個非常貪婪的階段。尤其是團購這個行業大家都是非常貪婪,就希望成為第一,成不了第一也要成為第二。那如果在還沒有精耕細作的情況下,最容易的做法肯定就是選擇砸錢。說VC不理智,但能夠說完全都不理智嗎?是整個團購行業都有點不理智。就像我剛才說的,因為大家都還不太了解這個東西,VC也在砸錢,團購也在砸廣告,商家、消費者也在做嘗試。但長久以來肯定會回到這個事物最根本的價值。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