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光陰荏苒,作為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重要一環,肩負著諸多歷史使命的創業板自開板以來,運行至今已滿兩年。在這兩年里,創業板在引領自主創新、拓寬科技型創新型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與此同時,創業板兩年來也暴露出創新能力不強、業績下滑、“三高”嚴重等問題,并廣為市場所詬病與質疑。日前,銀、證、保“三會”主席調整,廣大股民紛紛就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問題向新任證監會主席郭樹清建言,并重點對創業板的定位、退市等問題紛紛發表看法,提出期望。為此,本報從今日起陸續推出創業板兩周年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2011年10月30日,創業板正式運行兩周年。這個生逢全球金融危機背景及中國宏觀經濟調整的大背景下,又肩負了“支持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為落實國家自主創新提供融資平臺”的重大使命的新市場,在短短兩年間,上市企業數量擴大了近10倍,從當初開板時的28家上市企業,迅速發展到掛牌企業271家,另有20家企業已過會正等待掛牌上市。
兩年間,創業板市場在市場各方的支持與努力下穩步發展壯大,其對創新和成長性集聚和示范效應也在日益顯現,對于推動中國資本市場的變革,推動中國中小創新和成長型企業以及實施國家自主創新戰略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與此同時,創業板市場兩年間也暴露出諸如創新能力不強、業績下滑、“三高”現象嚴重等問題,并被廣為質疑與詬病。
將創業板建成中國真正的“納斯達克”市場,使之真正成為高新技術企業的“孵化器”和投資人掘金的投資場所,而非僅僅是“造富板”,已成為市場各方的共同期待和廣泛呼聲。
創業板支持創新效應凸顯
早在創業板開板之初,中國證監會就多次強調,對創業板的基本市場定位是“服務于自主創新型創新企業和其他成長型企業。”創業板運行兩年來的實踐也充分顯示,創業板在支持高新技術企業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在落實國家自主創新戰略實施方面確實起到了明顯的推動作用。
從進入創業板市場的企業構成看,均已充分顯示出“兩高六新”的特征,公司中的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生物與新醫藥、節能環保、航空航天、現代服務等高科技創新型企業占據了絕大部分,成為創業板上市公司的主力軍,另外還包括了部分文化教育傳媒、現代農業等新興行業企業。其中,有超過90%的企業取得高新技術企業證書,享受國家稅收、補貼、土地等方面的優惠。
從上市企業的成長性看,一大批優秀的創業企業通過發行獲得了直接融資,突破了創新型企業發展的金融瓶頸,進入高速成長的軌道。總體而言,創業板的企業保持了較好的成長性和較強的盈利能力。數據顯示,2008年至2010年,創業板已上市企業營業收入復合增長率為29.58%,復合凈利潤增長率為38.4%。其中營業收入復合增長率超過50%的為30家,凈利潤復合增長率超過50%的達43家。
經過兩年實踐,創業板已經形成一個全國性的資本服務新格局,那就是一種“創新型資源配置”的格局,從而使得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應用型創新所引導的創新型創業活動,如雨后春筍般地在中華神州大地上涌現。
有專家評價說,創業板市場一開始就以促進自主創新和成長性企業的定位為市場主題支持目標,創業板啟動之后進一步明確以支持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保薦工作和監管促進重點,這就使資本市場的創新資源“好鋼用在刀刃上”,更加有的放矢地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行配置。資本市場的功能不僅以直接融資的方式支持著戰略性新興產業,同時股權資本和價值效應日益引導著銀行信貸資源、民間資本資源形成合力,追逐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創新型創業活動。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