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風投會不斷要求進行隨后的融資?
不斷融資對前面的投資人來說是投資回報的一種潛在保障,也是心理安慰的一針強心劑。當一個早期投資者真金白銀投下去后,當然誰都希望這個項目能夠快速的有所發展,從而體現在估值上不斷水漲船高,而這個估值如果沒有后續投資者的認可與介入,很多都是賬面財富,除非該項目本身能夠快速實現自我盈利,能得到股東分紅,要不然投資人的投資就成了死水。不過話說回來,一般項目能有很好的現金流,還能造血良好,又怎會沒有后續投資者跟進呢?
事實上,一旦創業者走上了融資的道路,那么勢必就是一條不歸路,你說他是康莊大道也好還是上了賊船也好,不斷的后續融資直到IPO,理論上都是投資人與創業者最好的退出路徑。仔細想想,苦逼的創業者,前面幾年拿投資人那么點小錢,好意思給自己開高工資?誰不是融了錢前幾年照樣喝開水啃饅頭過苦日子,多數投資者的錢都是用于公司發展及解決創業者的日常生活開支之用的,而不是用于創業團隊享受。
所以,對于創業者來說,除非公司分紅,或者不斷的后續融資,隨估值提高,個人身家也提高,那么股份越來越值錢,薪水也才會越來越高,直到上市創始人的薪水就是職業經理人的市場平均甚至更高的薪水。此時,生活上,光薪水就足夠富足,但是你的股份卻更可讓你富甲一方。
當然,早期投資人還可以通過提前退出獲取回報,但是創業者一般卻不可以(限售權),投資者都是優先股自己都是普通股,要回報都必須是最后才輪到自己,所以,如果沒有后續融資,前面的天使輪以及早期投資者怎么退出一部分?怎么繼續循環整條投資產業鏈?而對于后期的投資者,為了盡快有所回報,也會讓你盡快去IPO,一環扣一環,這個鏈條自融資起就注定了的。
2) 這個“隨后的融資”對風投和創始人雙方分別有哪些好處和壞處?
好處,投資人更顯性些,隨著一輪輪的融資,估值的提高,他潛在的退出就有了保障,包括創業者自己也會有一些退出的途徑以及極大增進自信心,而壞處就是有些急功近利的投資人會像催命鬼一樣趕著創業者去造數據,做市場圈用戶搞流量,自欺欺人騙下輪融資,不堅定的創業者或者索性沆瀣一氣的創業者說不定就真的跟著一起瘋魔了。
還有么,就是有些不專業的投資人,自己啥也不懂,投了錢像大爺一樣,控制欲很強,產品要干涉運營要插手,然后連管理都要過問,最后連CEO都嫌笨蛋直接想換一個算了。一般講,基本結局就是大家都玩完。
商業有自己的生態鏈,當然也有他的周期,不管創業者與投資者我們必須都循商業的天道。該沖沖,該磨磨,該殺殺,該停停……急也急不得,慢也慢不得,除了自然而然還能怎樣?
2. 卡:創始人會非常在意他們開發的東西,但風投會迅速帶來破壞。為什么風投會帶來破壞?
對創業者來說,我很了解大家彼此的心情。就像當初我自己創業,我老問自己,我TM為什么這么拼命,為了什么呢?現在做投資,也老問一些創業者,我們創業到底為了啥?別怪我問這么SB的問題,我是真想知道。聽下來后,基本上,按比例大小的順序來排,我總結了一些,大致如下:
— 為了自由,自己與兄弟們能夠做自己最喜歡的事情,再TM不用看別人臉色了,爽!
— 為了財富,過上有品質的生活,為自己,家人,兄弟……
— 為了證明,就是為了一種成就感,不為錢不為名,證明給××,我能行
— 沒為了什么,爛命一條,我也就這條路了。
所以,創業者種種原因,都是將自己做的東西視如寶貝,即使別人眼中一文不值。尤其第一類人,他們對自己產品的熱愛真的如自己的孩子,甚至是愛人一樣。有些包容度不夠的創業者,只要誰說他的產品一點不好,馬上像刺猬一樣觸底反彈,就像說他陽痿一樣。你說投資人會有這樣的感官嗎?尤其那些自己沒創過業,沒做過產品,沒做過運營的投資人會有如你一般的切膚之感?所以,兩者的立場與角度天然是有差異的。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