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阿里必須高估值上市
按理說一家公司該上市就上市了,把資產和業績捋清楚,同投資人講明白,我要多少錢,能給就給,不能給就不上,實在不行流血上市,一是一二是二,豈不痛快?但這樣處理方式對阿里巴巴來說是不可以的,阿里巴巴上市的問題之所以被弄出這么大動靜,而且延續好幾年,主要原因在于估值。阿里巴巴自身對估值的期待,外界的印象,投資人的意愿,三者并不趨同,甚至可以說差距極大。阿里巴巴這兩年所做的多數工作,就是將這三者的分歧抹平,可目前看來似乎遇到一些障礙。
較低甚至不夠高的估值,無法讓阿里滿意,分析起來,這主要有兩點制約因素。首先是客觀因素,同雅虎的贖身協議,之前看來雅虎有些被動,目前看來卻是牢牢掌握了主動權。只要阿里不能以780億美元以上的估值在2015年前上市,雅虎即可自行處理手中股份(這對馬云團隊來說無異于頭上一柄達摩克利斯之劍),雅虎還是大股東。其次是筆者的揣測,馬云堅定認為自己的企業,如當年在香港上市的B2B一樣,能賣出超高的價值,雖然業績不一定好,增長率的增速卻足以彌補這一不足。
在與雅虎的協議中,阿里巴巴2015年之前上市,將有權以IPO價格贖回雅虎所持的10%股份,另外10%由雅虎在禁售期滿自行處理。阿里已經為贖身付出了71億美元,IPO時還要掏出75億美元,要是不通過IPO從市場上拿回100億美元,還不如把那20%股份讓雅虎繼續拿著,因為實在無利可圖了,所有人包括軟銀都為雅虎打工。
阿里與雅虎簽署的那份協議,與其說是阿里巴巴的勝利,不如說是雅虎套在阿里脖子上的一根繩子。你風光時渾然不覺,關鍵時刻就會起到致命影響。
阿里巴巴的努力
我們知道,之前的阿里巴巴是沒想過整體上市的,包括萬網等子公司,都有過單獨赴美上市的計劃。而所有這些計劃,都隨著與雅虎協議的洽談進展而終止了。阿里巴巴整體上市的想法應該是從2012年初醞釀形成的,之后開始進行架構調整。2012年中期,阿里巴巴將集團架構調整為7大事業群,開始推行One Company的理念,這應該是阿里巴巴集團想沖刺IPO所打造出來的概念。
但不到半年時間,阿里巴巴集團的架構又打亂重來,先前提出的理念也有較大修正。鼓勵創新、小而美等等都是對內對外的說辭(以馬云的對業務與人事的深思熟慮,不可能在沒有外因情況下三個月就把自己的做法推翻重來),其中必有隱情。唯一可以解釋的是,阿里巴巴不管是拆成7大事業群還是整合起來,從投行那里得到的反饋是都不值那么多錢。可是擺在阿里巴巴面前的只有一條路,即高價上市。那么怎么辦?把業務拆成更小的單元,從另一個概念沖刺IPO,兩者目的一致,即拉高估值上市。做過IPO的人都知道,同一家公司同樣的業務,不同的投行不同的包裝方式、講不同的概念與故事,在資本市場上獲得的溢價就不一樣,有時相差還很懸殊。除了依靠自己的主營收入與利潤,阿里巴巴還希望向市場索取一大筆品牌溢價。One Company和One Eco-System在本質上并無不同,在大眾觀感上則完全不一樣,在資本層面也許能更受青睞?
阿里巴巴的IPO僵局
到這里,必須要問兩個問題,在集團架構層面新弄的一套能成功么?真的能如其所愿獲得較高估值上市么?我認為成功機會渺茫。新接任的CEO必須是個極其強大的人物,否則就連擺平內部勢力都做不到。馬云在位時只有7個兒女,上無父母,新CEO上臺后一下子蹦出來25個子女,上面還有個太上皇,光伺候這些上下關系就已經夠難了,再期待這個人有別的作為實在不現實。之后的IPO操盤手,在很大程度上仍將是馬云擔當。
我認為,目前在阿里巴巴上市問題上產生了一個僵局。阿里巴巴的真實業績很難滿足它高估值(780億美元以上)上市的迫切需求,資本市場很有可能根本給不了那么多,在業績數字大體恒定的基礎上,阿里將希望寄托在收取品牌溢價高估值上市的愿望,很可能是一廂情愿,難以實現。
那么,能否通過提高平臺收費,大幅提高廣告費標準,甚至在淘寶引進收費制度來促進業績增長,尤其是利潤率的提升,從而通過靚麗的業績獲得市場青睞呢?阿里當然可以這么做,只是要多做一些準備工作,防范淘寶圍城事件的層出不窮。此外,提升利潤率意味著告別高增長,用戶流失,流量下滑,其他競爭對手做大。哪頭輕哪頭重,相信阿里自己會有一個權衡。
今時不同往日,阿里巴巴集團想要重演B2B高價上市的一幕,實在不容易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有了之前B2B上市和退市給散戶造成損失所帶來的不良觀感,阿里巴巴絕不會重回香港,其上市的首選地仍會是納斯達克。縱觀全世界所有地區性金融市場,也只有美國,能給阿里巴巴一個相對較高的估值。
不管是馬云本人,還是其CEO繼任者,面臨的形勢都相當嚴峻。阿里巴巴只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抓住一切有利機會機會打破IPO僵局,既能打發了討債鬼雅虎,又能在目前業績基礎上獲得不錯的估值,獲得一個兩全其美的局面。可目前看來,這個結果出現的可能性非常渺茫。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