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創業的門檻越來越低:開源技術把技術門檻拉低,有些做社交營銷(微博營銷和微信營銷)創業的甚至不需要搭建自己的技術平臺。
社交網絡和開放平臺拉近了應用與用戶之間的距離,減少了前期用戶積累的時間;天使投資與風險投資不缺錢只缺好的項目。
基本大多數的創業者只要有個創意(idea)就開始蠢蠢欲動,踏上創業之路;投資人有時也比較盲目,基本是跟風投項目,所以才有了2005年之后的一波又一波的小泡沫(最典型的是團購,現在有可能是打車APP)。
創業和投資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創業者基本快以拿到投資就作為成功的標志了,實際上創業之路永無止境。在創業這條路上,滿是斑斑血淚,創業者與投資人的各種故事、內幕足夠編劇們創作出一部扣人心弦的美劇。
投資人與創業者的那點事
先說幾個身邊的例子:
某APP
做了有三年了,今年是第四年。前兩年基本是全投入沒產出,創業者自己掏錢養著小團隊,隊伍還算穩定,兩年也就走了三四個。第三年,既為了項目持續發展,也為了穩定團隊的情緒,開始接一些外包項目。
后來偶然的機會,該APP沖到了Appstore排名前三,一下子被風投看重,拿到了一筆投資。其實那時,APP主業務還沒找到掙錢的點,還得繼續做外包項目。核心的業務數據,團隊自己都不清楚。
某行業知名網站
該網站老板也不是第一次創業了,新近做了個項目。給投資人描繪了宏偉的愿景,也得到了投資人的認同。但是最后還是流產了,投資協議上暗坑不少,還提了種種令人無法接受的協議,幾乎算是對創業者的人身限制。
某個已經低調運作了一年多的項目
投資額度還可以,千萬級別。項目也不錯,國內的競爭對手也只有一兩個。但是投資人與運營團隊的矛盾不少。
國內的投資人容易犯兩個毛病,第一是追求馬上盈利的浮躁心態,恨不得馬上掙錢上市;第二是對公司經營的干預,老喜歡插手插腳,就插自己運營了。
我的朋友最近幾個月的工作就是跟投資人溝通,以前講故事,現在講道理,理思路,總算有點眉目。原先是計劃布長線釣大魚,現在也不免落入賺快錢的俗套。
有關創業者和投資人的故事還有很多,各種大敗局、十大教訓類的盤點文章很多。可以看看雷鋒網創始人林軍的著作《沸騰十五年》和《十億美金的教訓》,里面有太多的經驗和教訓總結了。
另外,去年發生的陳天橋體帝國的種種恩怨、雷士照明吳長江與閻焱的矛盾、團購24券與拉手的悲劇等等,都是創業者與投資者的各種互相坑爹。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